【共運史話】鄭宇碩︰外國政治人物稱中國如納粹德國


2019.11.26

近年一些外國政治人物把中國比擬為納粹德國。這當然是有意破壞中國的國際形象;但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呼籲國際社會警惕中國的崛起,及早預防及應對,避免重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覆轍。

首先發難的是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三世。2015年六月他在總統任內訪問日本,在演說中把中國比擬為納粹德國,主旨在警惕國際社會不要採取綏靖政策,容忍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擴張。阿基諾總統的外交政策是親美制中,連帶也銳意與日本修好。

他對中國在南中國海南沙群島的填海構建飛機跑道等工程不滿,並把領土爭端帶到國際仲裁法庭。他表示如果歐洲列強能一早採取強硬行動阻止納粹德國的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許可能避免。言外之意,自然是呼籲美、日等國積極阻止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擴張,支持菲律賓。

阿基諾的努力成就有限。他的繼任者杜特爾特總統採取相反的外交政策,與中國修好開拓經濟關係,並大肆批評美國。中國政府亦成功地分化東盟,後者未能就南海問題團結一致。杜特爾特的中國政策反映中國政府的銀彈攻勢有其成效,而第三世界國家領袖的中國政策可以因為領袖輪替出現很大的轉變。

今年十月,美國負責亞洲政策的助理國防部長舒利華(Randall Schriver,又譯薛瑞福)抨擊中國安全部隊把一百萬至三百萬的回教徒關押在「集中營」。記者特別留意到他用「集中營」這個詞,因為這明顯是與納粹德國比擬;而舒利華認為用詞合理,因為關押規模龐大及比例很高,中國的回教徒只有一千萬左右。

美國官員的比擬一定程度上反映即使不著重人權的特朗普政府亦有意以人權問題向中國施壓。當然現階段未有具體的制裁措施,但中國作為一個貿易大國形象受損。較長遠的影響是西方國家開始重新認識中共政權的本質,起碼會避免加強與中國的種種夥伴關係,對幫助中國發展、加強合作的各類計劃,亦會提高警惕。這種重新評價中共政權的趨勢,在公民社會和媒體尤為明顯。

最後一個例子是澳大利亞自由黨眾議員希士提(Andrew Hastie,又譯哈斯蒂)同期的公開警告。他認為中共有如1940年代的德國納粹政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崛起要提高警惕。他指出法國以為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因而喪失警覺性;而經濟自由化並未為中國帶來民主。

希士提是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主席,屬於執政的自由黨。他的言論受到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的猛烈抨擊,斥責其冷戰思維。反對黨議員則批評希士提的極端言論使近期緊張的中澳關係更趨惡化。澳洲總理莫理遜(Scott Morrison)表示希士提有權發表他個人的見解。

希士提把中國比擬為納粹德國在澳大利亞引發不少爭論,起碼反映中澳關係在相當一部份的澳洲國民心中有不安的情緒,警惕中國在南太平洋的擴張,而且就澳大利亞深深依賴對中國的出口感到要小心評估。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本文作者鄭宇碩為前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