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运史话】郑宇硕︰外国政治人物称中国如纳粹德国


2019.11.26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近年一些外国政治人物把中国比拟为纳粹德国。这当然是有意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但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呼吁国际社会警惕中国的崛起,及早预防及应对,避免重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覆辙。

首先发难的是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2015年六月他在总统任内访问日本,在演说中把中国比拟为纳粹德国,主旨在警惕国际社会不要采取绥靖政策,容忍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扩张。阿基诺总统的外交政策是亲美制中,连带也锐意与日本修好。

他对中国在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填海构建飞机跑道等工程不满,并把领土争端带到国际仲裁法庭。他表示如果欧洲列强能一早采取强硬行动阻止纳粹德国的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可能避免。言外之意,自然是呼吁美、日等国积极阻止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扩张,支持菲律宾。

阿基诺的努力成就有限。他的继任者杜特尔特总统采取相反的外交政策,与中国修好开拓经济关系,并大肆批评美国。中国政府亦成功地分化东盟,后者未能就南海问题团结一致。杜特尔特的中国政策反映中国政府的银弹攻势有其成效,而第三世界国家领袖的中国政策可以因为领袖轮替出现很大的转变。

今年十月,美国负责亚洲政策的助理国防部长舒利华(Randall Schriver,又译薛瑞福)抨击中国安全部队把一百万至三百万的回教徒关押在「集中营」。记者特别留意到他用「集中营」这个词,因为这明显是与纳粹德国比拟;而舒利华认为用词合理,因为关押规模庞大及比例很高,中国的回教徒只有一千万左右。

美国官员的比拟一定程度上反映即使不著重人权的特朗普政府亦有意以人权问题向中国施压。当然现阶段未有具体的制裁措施,但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形象受损。较长远的影响是西方国家开始重新认识中共政权的本质,起码会避免加强与中国的种种夥伴关系,对帮助中国发展、加强合作的各类计划,亦会提高警惕。这种重新评价中共政权的趋势,在公民社会和媒体尤为明显。

最后一个例子是澳大利亚自由党众议员希士提(Andrew Hastie,又译哈斯蒂)同期的公开警告。他认为中共有如1940年代的德国纳粹政权,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要提高警惕。他指出法国以为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因而丧失警觉性;而经济自由化并未为中国带来民主。

希士提是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主席,属于执政的自由党。他的言论受到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的猛烈抨击,斥责其冷战思维。反对党议员则批评希士提的极端言论使近期紧张的中澳关系更趋恶化。澳洲总理莫理逊(Scott Morrison)表示希士提有权发表他个人的见解。

希士提把中国比拟为纳粹德国在澳大利亚引发不少争论,起码反映中澳关系在相当一部份的澳洲国民心中有不安的情绪,警惕中国在南太平洋的扩张,而且就澳大利亚深深依赖对中国的出口感到要小心评估。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


*本文作者郑宇硕为前香港城市大学政治学讲座教授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