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運史話】鄭宇碩︰納粹德國與現代中國的恥辱感


2019.12.05
120519-com-nazi.png 鄭宇碩︰納粹德國與現代中國的恥辱感

希特勒的崛起與納粹政權的維持,一定程度上有賴利用德國人的復仇主義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恥辱感。凡爾賽宮的和會,迫使德國接受相當苛刻的條件。德國人自然尋求推翻這些條件,這樣就只有再次擴軍這條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它的盟國一方面汲取了《凡爾賽和約》的教訓;另一方面是面對冷戰,美國迅即大力扶植西德和日本。法、德等國1951年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更是深明以合作謀取和平的道理。俾斯麥1870年在普魯士擊敗法國後,亦盡力避免過份屈辱法國,因為他也明白復仇的力量。

中國自滿清鴉片戰爭後,不斷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凌。中共的崛起,也以民族主義相號召;建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宣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令人印象深刻。到了今天,不少海外中國人嚮往中共政權,主要因為中國國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大增。即使國內不少人民,亦認為中國的國際地位是中共政權認受性的一個重要來源,而中國領導層深明這個道理。

中國領導層其實瞭解中國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從事現代化,逐漸積蓄國力,追上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這正是鄧小平要求「韜光養晦」的基本原因。中國領導層亦不斷宣傳中國不會稱霸,希望與美國和國際列強建立「新型大國關係」,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構築國際命運共同體等。這些倡議,如果能具體落實,自然是明智的政策路線,對中國的發展和國際和平均有貢獻。

然而中國領導層沉不住氣、好大喜功,結果損害本身的國際形象。孔子學院和「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很好的例子。十多年前,中國政府倣效英、法、德、西等國的做法,在海外廣設文化機構,推廣本身的文化和語言。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自2004年起承辦孔子學院,至今全球設立了五百多所孔子學院。

這個本來構思很不錯的計劃,因為中國過份霸道,嘗試影響當地輿論和操控意識形態,一些作為合作方的西方大學認為學術自由受到干預,決定關閉孔子學院。整個計劃的形象和聲譽大受損害。

同樣,「一帶一路」可以成為互惠互利的基建工程系列計劃。不過中國領導層好大喜功,不少計劃的可能性研究和財務安排均遠不如理想,形成計劃無法自負盈虧。另一方面,雙方的貪腐行為亦嚴重影響到計劃是否真正合理,有利可圖。

結果不少第三世界國家如斯里蘭卡等地的基建計劃嚴重虧本,要出售資產予中國,惹來西方國家抨擊「一帶一路」的基建計劃是「債務陷阱」。而不少參與計劃的發展中國家,反對黨在選舉時亦大力攻擊中國的基建工程。如果能實現政黨輪替,就會取消合同。即使能重新談判,中國方面也要面對重大損失。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本文作者鄭宇碩為前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