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评论﹕广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意义
2005.10.10
从十月一日开始,广东开始实施“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这是大陆土地制度的一个突破,对广东乃至全国都会发生重要的影响。
什么是“集体建设用地”?对这个术语,许多大陆人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身在海外的人了。在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村里面的非农业用地,基本上都是用于农户住房的宅基地。集体占用的建设用地非常之少,无非是村内的道路,学校和村委会办公室等公共建筑的用地。当然,对于农村工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村里面的非农业用地就比较多了,除了宅基地,还有一些用于发展乡镇企业的土地。这一次广东土地制度的突破,主要就是允许这些农民集体所有,但已经转为非农业用途的土地,合法流转,与国有的土地享有同样的价格和权利。
十一前夕,《南方周末》对这项改革的背景进行了专题报道,揭示了导致这项突破的经济和政治原因。首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对政府“征地”的抵制越来越强烈,以至于政府的一些征地计划不能实现。大陆政府的所谓“征地”,近似于白日抢劫。几千元或几万元一亩征来的土地,转手就可以增值十倍百倍。而农民则从此失去了生计。农民岂有不反抗之理?政治上,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因征地而发生的对抗和冲突,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大陆安定的因素。为了稳定大局,大陆的中央当局,强令限制地方政府继续大量征用农民的土地。但是,要维持经济增长的势头,地方政府又必须要克服土地不足的瓶颈。于是,广东政府把目光转到向农村大量存在的所谓“集体建设用地”。
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原本多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在八十年代,广东珠江三角洲的许多村庄,都以低廉的地租,吸引香港人投资办厂,换来村民的就业和收入。地租低廉,再加上缺乏规划和统一开发,“集体建设用地 ”的利用效率,当然不如苏州和上海的开发区那样高。为了与长江三角洲竞争外资,广东必须要提高工业用地的数量和整体开发的质量。但是,分散破碎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成为政府的障碍。广东政府起初想通过强行征地的办法来吃掉农民拥有的“集体建设用地”,但是,这个企图遭到了农民的有力的抵制。
为什么广东农民能够比较有效地抵制地方政府大规模征地的企图呢?从南方日报的报道来看,珠江三角洲农民拥有的“集体建设用地”总量已经非常大。据国土资源部门估算,珠三角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占全部建设用地总量的50%以上。佛山市南海区,数字接近50%,东莞市,这一比率在40%以上,而深圳宝安区,比例高达80%。同样重要的是,这些建设用地,早已进行私下交易。政府如果把这些价值不菲的土地廉价征用,政治和经济风险无法控制。
那么,允许农民集体所有的非农业用地,和国家拥有的非农用地,在同一个土地市场上同权、同价交易,有什么经济和政治的意义呢?其经济的意义是,通过市场的整合,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工业用地效率可以显著提高。那么,这一变革是否意味集体所有的土地私有化的前奏呢?如果没有太石村事件,我也会这样去想。因为对农民来说,维持土地集体所有的成本可能会相当高,如果允许农民自己做选择,用不了多长时间,农民内部就会通过交易,把产权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样,也就完成了“集体建设用地”的私有化。
但是﹐太石村事件表明,广东政府将要继续操纵农村基层的政权。这不仅仅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集体建设用地”上市后,更有了直接的经济需要。还因为广东政府将通过对基层农村政权的控制,实现对整个非农用地上的控制,保证自己的经济发展意图不受到民间产权的干扰。因此,我现在相信,广东“集体建设用地”上市,对于扭转广东过渡开发的趋势,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也不会强化农民的权利。
不过,广东土地制度的这个突破,对于其他地区的农民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将鼓舞各地农民,更齐心地抵制当地政府的征地企图,为自己和子孙的将来,留下一点希望。
经济评论
- 寒山:中国此起彼伏的维权运动和《时代周刊》的政治滑头
- 梁京评论﹕太石村事件非同小可
- 梁京评论﹕从王斌余命案看大陆百姓的生存权
- 梁京评论﹕让人不敢乐观的政治改革
- 梁京评论﹕广东治安困境的全局意义
- 梁京评论﹕多事之秋的气候灾难
- 梁京评论﹕从广东矿难看大陆地方权势利益集团的疯狂
- 梁京评论﹕从四川猪链球菌瘟疫看大陆农民的生存环境
- 梁京评论:大陆经济向何处去?
- 梁京评论: 大改革困境的根源
- 梁京评论:广东的如意算盘会成功吗?--评广东流动人口管理新规
- 梁京评论﹕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风险与机会
- 梁京评论﹕定州事件的警示
- 梁京评论﹕大陆金融改革的转捩点
- 梁京评论﹕六四与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威胁
- 梁京评论:母亲被妖魔化的背后--从一则新闻看大陆教育腐败的根源
- 梁京评论﹕中国人能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会吗?--评连战大陆行
- 梁京评论﹕高教危机与民族主义的新势头--评大陆“非主流”学者对大学生影响的增长
- 梁京评论﹕一个不祥之兆--评大陆学生的反日游行
- 梁京评论﹕高房价挑战胡温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