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档案
2009-12-29
尽管视角和立场各不相同,我相信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会同意这样一个判断:2009标志著一个大时代的结束,而这也就意味著2010将成为中国从新出发的起点。对这一时代转换最有戏剧性的隐喻,就是六十周年大庆方阵在最后时刻的调整。虽然无人敢阻止胡锦涛无耻地安排一个簇拥自己巨幅画像的方阵,他却不得不在后面增加一个“毛泽东思想方阵”。而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革命的像征。这样一个方阵也许意味著胡锦涛无法阻挡又一个革命时代的到来。
2009-12-21
此次哥本哈根大会,正如许多人预料的那样,充满戏剧性。其中最富戏剧色彩的,莫过于中美的激烈争锋,尤其是奥巴马和温家宝的“双雄会”。
2009-12-15
正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有可能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命运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此前,人类还从未采取过如此规模的集体行动来应对共同面临的危机,而中国更是第一次以大国身份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扮演著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无怪乎12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的头条新闻把这次大会形容为中国的“大国成人礼”。
2009-12-08
2009是中国各种危机加速深化的一年。危机加速深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尽管当局采取了各种措施压制和封杀言论,却完全无法阻止各种媒体,包括官方媒体以更加尖锐和直言不讳的方式来议论中国不断恶化的危机,批评当局的无能。
2009-12-02
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经济需要转型,需要增加居民消费,但很少有人对此真有信心。中国经济转型究竟难在何处呢?
2009-12-01
奥巴马首次访华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解读这一事件的全部意义将需要一段时间。从奥巴马此次访华对两国内部政治的直接影响来看,奥巴马似乎明显是输家,他不但未能说服人民币大幅升值,在减排问题上也未能从中国得到满意的承诺。令许多美国人更为不满的是,奥巴马的谦恭和真诚换来的是胡锦涛对他的羞辱和戏弄。
2009-11-17
美中两国领导人,从来也没有如此多的内外理由进行全方位合作,这个利益大局,加上奥巴马和胡锦涛的个性,决定了奥巴马首次访华必然成功。如有意外,更大的可能是正面而不会是负面的。
2009-11-10
尽管年近98岁,钱学森的去世仍然让万千国人深感悲痛,这绝不仅因为他一生成就非凡,更重要的是,人们一直能够感觉到这位老人伟大的人格力量。三年前,当温家宝前来看望时,钱老机敏地摆脱相互恭维的官场俗套,把话题转向了当今中国乌烟瘴气的教育现状,说出了温家宝并不想听的话--
2009-11-03
10月16日,广州市政府不顾其他地方政府的抵触,率先在网上公布了114个政府部门的预算。这一决定,表面上是对10月8日,深圳“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组织成员李德涛在向中央及省市政府部门递交上百封信息公开申请的回应,但正如李德涛本人所言,“这不是我们第一年,也不是我们第一次向市一级政府提出财政预算公开申请。”那么,为什么广州要在此时作出这一重要姿态呢?
2009-10-20
10月16日上午,薄熙来首次向公众道出一年来重庆掀起“打黑”风暴的初衷,他说,“打黑不是我们要主动而为,而是黑恶势力逼得我们没办法。”这一表态耐人寻味。
2009-10-13
七年前胡锦涛上台的时候,面对著政治和改革的双重僵局。政治僵局是江泽民的势力太大,胡难以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改革僵局是经济改革无法继续孤军深入,而政治和社会改革又难以突破。
2009-10-06
十一那天,我通过凤凰网观看北京“建国”六十周年大典,百感交集。最难以抑制的是作为中国人的悲哀和尴尬。百余年来,中国志士仁人的牺牲和人民的苦难,怎么会换来这样一个“荒诞中国”?
2009-09-29
《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是中共建政六十年之际一本值得关注的新书,它体现了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重新认识自己国家的努力。在审查更严的背景下,该书能出版不容易,因为作者不想接受中共对历史的涂抹和教条,而是试图唤醒青年一代,对百余年来中国的变革进行独立的探究和思索。
2009-09-15
自秦汉以来,中国政治文化形成两大传统,一是皇权文化传统,另一是官权文化传统。人们原以为,两场暴力革命早已把两大传统连根拔除,不曾想,随著中共的蜕变,两大传统又悄然回到中国。
2009-09-08
本月,香港《开放》杂志有一条独家消息,那就是习近平在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前曾上书婉辞“储君”高位,请求回地方工作。消息还说,习此举的动机是害怕成为中共政权的“亡国之君”,而他的请求则被政治局常委否决,因此,他的储君地位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