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拆局】新晉「國家隊」護航買港股?恐A股「黑歷史」重蹈覆轍

2024.06.24
【財經拆局】新晉「國家隊」護航買港股?恐A股「黑歷史」重蹈覆轍
粵語組製圖

一個「國家隊」真金白銀撐港股的消息,令大市即時由沉悶狀態中甦醒過來,恒指上周三(19日)單日抽升514點,創三個月最大升幅。本地及內地財經報章都以「國家隊直接買港股」、「國家隊為港護航」、「國家隊資金殺到」、「國家隊抄底了」等「吸睛」標題,說到港股像獲救星一樣「重生」。

國務院國資委旗下國新投資宣布,認購由廣發、南方及景順長城三家基金公司發行的「中證國新港股通央企紅利ETF」,指出今次認購傳遞出堅定看好港股央企上市公司長期價值的積極訊號,也彰顯了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在維護央企市場價值,更提升港股央企上市公司「定價權」方面的責任擔當。

com1a.jpg

該3隻基金於6月11日起已接受認購,上周五(21日)截止,廣發發行的基金募集上限為20億元人民幣,其餘兩家則沒有設上限。國新投資並無提及認購金額,但真正意義在其認購背後目的,護盤意味濃厚,這也是「國家隊」首次為港股護航。

非全面買入港股 買盤僅涉國資委旗下「中特估」央企

中國國新在去年底A股市場突然出手,被市場稱為A股「新晉國家隊」。 2023年12月1日,中國國新公告稱,旗下國新投資增持中證國新央企科技類指數基金,並將在未來繼續增持,這一動作引發廣泛關注。而今次「國家隊」買入在港上市股份做法新穎,市場對撐市範圍不限於A股感到驚喜,因而觸發市場樂觀情緒。不過相關刺激作用只是曇花一現,之後港股連跌兩日,幾乎蒸發了周三大部分升幅。

com2a.jpg

事實上翻查國新投資的性質,它只能投資於國資委旗下的央企,所以護盤範圍也僅是央企。其母企國新控股成立於2010年12月,當時官方指出,國新控股是經營性企業,主要任務在央企內從事企業重組、資產整合,是資產經營與管理公司,不是生產經營企業。據國新控股網頁資料,於2023年底總資產9000億元人民幣,盈利在200億元人民幣之上。

com3a.jpg

上述3隻ETF尚未公開在二手市場掛牌買賣,這批ETF是追蹤去年9月起發布的「中證國新港股通央企紅利指數」。該指數正是由國新投資聯合中證指數公司編制,成份股屬「港股通」範圍內分紅水平穩定、且股息率較高的50家央企,涵蓋能源、通訊服務、工業、公用事業、醫藥衞生等重要產業,重磅股包括「三桶油」、中國神華及三大中資電訊股。

稱發放支持港股利好訊號 惟是否「真金白銀」入市規模成疑

國新投資稱,國企改革不斷深化,在新「國九條」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政策導向下,該指數具有長期投資價值。認購舉動傳遞出堅定看好港股央企上市公司的積極訊號,彰顯維護央企市場價值。而按國新投資在公布中的說法,首次提出要提升港股央企上市公司的定價權,說得甚有霸氣。

更值得投資者留意是,為何國新投資會選擇在這時公布這項重大「利好消息」? 留意國新投資公告中點名的三家ETF,根據基金發售章程他們均是在五月底向中證監註冊,並全數需要透過港股通即是所謂「北水」或「南向資金」買入相關股分。但翻查上周三公布當日,北水買入港股淨額只有約23億人民幣,只佔當日港股逾1100億港元成交僅一小部分,反映升市並非源於國家隊認購資金推動。

com4a.jpg

翻查港股通成交紀錄,「北水」雖已連續26日淨買入港股,但過去一個月平均每日淨流入僅約52億人民幣,成交僅有一天突破一百億,未見顯注增加。到底國新投資認購資金是否已經入市?而理論上如果資金未入市,即是在申購期後入場,令人費解的是基金如果未入市,為何要提早發公告「昭告天下」? 難道是要自己「買貴貨」?還是旨在上周五截止認購前催谷其他資金入貨,本身根本無心真金白銀投入到港股?

「國家隊」買A股未能提震信心 滬指三千點「保衛戰」打完又打

正如文章一開始已交代,國新投資在去年底A股市場突然出手,因此被稱為「新晉國家隊」。連同中投公司旗下中央匯金,瑞銀估算「國家隊」今年以來通過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淨流入A股的資金估計已超過4100億人民幣,一度令上證指數由今年低位2700點,大幅反彈至逾3100點水平。

com5a.jpg

但歷史一再證明,「國家隊」出手支持效應僅是曇花一現,儘管上周五A股有國家隊入市護盤,但上證指數當日再次失守三千點大關,與深成指齊齊創下連跌六周的紀錄,後者是12年來最長跌浪。微博上看到的都是「老股民」一遍哀號,《3000點保衛戰又打響 如何應對A股的「磨底時刻」?》一文紀錄有人看著滬指重回「2」字頭的那一刻,「紛繁的情緒如潮水般湧來。這是老基民們人生中第N次參與3000點保衛戰,帳號都是綠的,紅了的只有眼眶…」

事實上儘管過去25年中國經濟規模增長了20倍,但竟然上證A股仍紋風不動,三千點長期都在打保衛戰,打了二十多年。表面上中國科技突飛猛進,電動車、光伏器材、智能手機,甚至半導體也似有急起直追之勢,但其實這種計劃經濟下,舉國式培植幾個所謂「成功」的生產力,背後都要付上「舉國之力」的龐大代價,犧牲了無數中小企的貸款和集資機會,和整個經濟的效率。企業層面也一樣,過去十多年,中國上市企業的平均ROE(股本回報率),也從2007的16.7%高峰,跌至現在的只約10%,而且資源均集中在央企國企上,「國進民退」正在不斷窒息整個民企生態。

內地資本市場更是本身估值高、企業集資效率低,當《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這位「新晉股民」說只要上證可以重返3500、3600點就可以整倉翻本,可悲的是內地仍然只有寄望國家隊能夠再度出手,甚至是指望七月的三中全會又有甚麼政策落地支持,恐怕這種「保衛戰」只會周而復始,甚至傳染到港股一樣難以翻身。

- 顏寶剛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