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拆局】銀行問題貸款創二十年新高 破產源於Call Loan釀結業潮
破產管理署早前公布5月破產數據,破產呈請個案升至871宗,屬超過兩年來最高,按月增加逾17%,按年更飆升近35%;面對破產情況惡化,政府官員卻只一味唱好,只強調單從個別月份的起跌,不能準確反映香港經濟實況,並無正視破產急速上升的理由。
值得留意是有評論認為破產宗數增加與樓市下跌有關係,但本港就業情況尚算理想,斷供潮未見普遍,似乎兩者未必太大關連。反而多項客觀數據反映,中小企經營惡化才是破產急增的根源。事實上銀行體系的問題貸款已出現惡化趨勢,反映問題貸款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由去年底的1.56%進一步升至3月底的1.79%,為2004年以來最高水平,是創出了二十年的新高。
所謂「特定分類貸款比率」屬於金管局貸款分類制度所定「次級」、「呆滯」及「虧損」類別的貸款,即是很大機會會變成壞帳最終無法收回,銀行需要作出減值撥備攤銷相關虧損,將影響盈利。
據金管局發表六月季報,整體銀行體系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截至3月底升至1.79%,季內銀行業貸款減值撥備亦較去年同期急增多78%;由趨勢可見,今輪的銀行壞帳情況惡化,由2019年起穩步攀升:2019年是0.57%,但到2022年壞帳率已「三級跳」升至1.38%;到去年情況進一步惡化至1.56%。如果與五年前相比,現在的壞帳率更是升逾2.1倍。
儘管季內特定分類貸款比率創廿年新高,但金管局顯然是淡化有關問題,形容整體銀行體系的資產質素仍維持健康,我亦未見主流媒體有翻查更長時間的紀錄數據。
但實際目前的特定分類貸款率,已經較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時表現更差,而翻查更長期的數據,已經倒數至98-03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當時香港經歷五年多的通縮周期,樓價大跌65-70%,失業破產倒閉潮處處可見,甚至帶來很多悲劇,有經歷過這一期間的朋友都應該記憶尤深。
當時銀行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最差情況是1999年,當時比率突破10%,是有紀錄最高。當然現在的情況並不能與當時作比較,但關鍵是上升趨勢又急又快,而在2010至到2021年的十二年間,相關比率從未突破1%的水平,可見現在銀行不得不正視壞帳可能再上升的問題。
銀行收緊貸款審批 Call Loan 向客戶催收貸款釀結業潮
壞帳增加,銀行要自保就要審慎處理問題貸款。近期破產呈請個案上升與俗稱「Call Loan」的銀行向客戶催收貸款有關,估計部分貸款人因一時未能還款而申請破產。
事實上多項客觀數據反映香港人負債情況正在持續惡化,無法全數支付賬單和貸款人數正在增加。信貸資料服務機構環聯近日發布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9%的受訪者家庭收入有所增加,較去年同期下跌13個百分點。調查同時發現,兩成受訪者預計無法全數支付當前所有賬單和貸款,較2023年同期上升3個百分點。當中以年輕消費者最受影響,23%的Z世代(18至26歲)消費者稱他們不能全數繳付賬單和貸款。
同一時間積金局公布今年首季數據,稱以抵消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為理由申請提取強積金的申索,合共1.27萬宗,按年及按季分別上升接近13.4%及9.5%;當中以抵消遣散費為理由提取強積金的申索共6800宗,為2022年首季以來最多。有分析認為,上述情況反映企業結業及裁員有所增加。
銀行要「Call Loan」,貸款人因一時未能還款而申請破產,一旦借貸時未做好風險管理,長時間高息令不少貸款人大失預算。對於有中小企業指物業價值下跌,銀行因貸款抵押品價值下降而Call Loan或縮減貸款額,有銀行中小企業務主管稱,貸款為銀行產生利息收入,只要中小企客戶正常還款,銀行也不會縮減貸款;被收回貸款的公司不少是未能還款或還款不足,銀行觀察其現金流後,認為需作風險管理。
今年銀行收回或縮減貸款比去年多,金管局的貨幣及金融穩定報告亦指出,中小企貸款狀況需求層面的調查顯示,中小企對銀行貸款批核取態的觀感在2023年第4季有所轉差,認為貸款批核較困難的受訪者比例為31%,按年大增13個百分點,部分中小企指正面臨銀行貸款收緊,例如降低備用信貸額和貸款額、信貸利率上升、增加抵押品要求或縮短貸款年期等。
金管局推支援措施 惟未對症下藥成效不彰
當局曾推行不同支援措施協助中小企,包括金管局今年3月針對中小企貸款推出多項支持措施,當中要求銀行不向按時供款的中小企按揭客戶提前還款;定期檢視信貸額度時,不單因抵押品價值變化,而要作綜合考慮;若因客戶風險有變而需調低額度,銀行會給予最少6個月過渡期。
金管局稱,自3月推出9項支持中小企措施以來,近7000家中小企受惠,涉及信貸額度逾150億元。
不過有中小企已指出,措施未對症下藥成效不彰,特別是目前香港經濟表現未如理想,不少企業仍然經營困難,建議進一步優化措施支援中小企,包括債務重組方面,金管局及銀行公會能扮演跨銀行協調的角色,因為很多中小企在不同銀行都有借貸,若部分銀行不同意債務重組,有關中小企最終恐難逃破產命運。
政府高官虛詞回應否定問題 只懂誇大說好故事
面對「執笠結業破產」成風,特首李家超近日接受傳媒訪問時卻形容全港商戶「十間唔做,有十六間開番」,證明「開業」多過「執笠」;不過,這個說法已被網媒《集誌社》「剔爆」,指是引用公司註冊處的舊數字去誇大數據,實際上今年「開業」與「執笠」數字僅是相若,而且並不反映去與留公司的規模、業務性質及經濟重要性。
經濟數據是宏觀反映,但市民日常生活感受的微觀觀察,才是一個社會真正實況的反映。社會學者呂大樂近日撰文《市面氣氛淡靜 政府需有「問題意識」》,提到昔日喧嘩的美食街,現在卻顯得冷冷清清。是衰退嗎?是蕭條嗎?這不好講。「但你告訴我『人流回來了』、『成功主辦過連串盛事』、『遊客消費較去年同期有改善』,這些說法都難以改變個人在社區裏得到的感覺。」
呂大樂指出,政府需要的是一種問題意識,知道問題的存在,而不是故作鎮定地以一堆虛詞(例如「情况已有改善」、「日後更多盛事必定能吸引更多遊客」之類)來否定有需要正視的問題。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對今屆政府的批評,只懂一味誇大說甚麼香港好故事,但對眼前人人看到的問題完全無視,甚至只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樣的政府實在看不到有任何希望。
- 顏寶剛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