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拆局】银行问题贷款创二十年新高 破产源于Call Loan酿结业潮
破产管理署早前公布5月破产数据,破产呈请个案升至871宗,属超过两年来最高,按月增加逾17%,按年更飙升近35%;面对破产情况恶化,政府官员却只一味唱好,只强调单从个别月份的起跌,不能准确反映香港经济实况,并无正视破产急速上升的理由。
值得留意是有评论认为破产宗数增加与楼市下跌有关系,但本港就业情况尚算理想,断供潮未见普遍,似乎两者未必太大关连。反而多项客观数据反映,中小企经营恶化才是破产急增的根源。事实上银行体系的问题贷款已出现恶化趋势,反映问题贷款的「特定分类贷款比率」由去年底的1.56%进一步升至3月底的1.79%,为2004年以来最高水平,是创出了二十年的新高。
所谓「特定分类贷款比率」属于金管局贷款分类制度所定「次级」、「呆滞」及「亏损」类别的贷款,即是很大机会会变成坏帐最终无法收回,银行需要作出减值拨备摊销相关亏损,将影响盈利。
据金管局发表六月季报,整体银行体系的特定分类贷款比率截至3月底升至1.79%,季内银行业贷款减值拨备亦较去年同期急增多78%;由趋势可见,今轮的银行坏帐情况恶化,由2019年起稳步攀升:2019年是0.57%,但到2022年坏帐率已「三级跳」升至1.38%;到去年情况进一步恶化至1.56%。如果与五年前相比,现在的坏帐率更是升逾2.1倍。
尽管季内特定分类贷款比率创廿年新高,但金管局显然是淡化有关问题,形容整体银行体系的资产质素仍维持健康,我亦未见主流媒体有翻查更长时间的纪录数据。
但实际目前的特定分类贷款率,已经较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时表现更差,而翻查更长期的数据,已经倒数至98-03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期,当时香港经历五年多的通缩周期,楼价大跌65-70%,失业破产倒闭潮处处可见,甚至带来很多悲剧,有经历过这一期间的朋友都应该记忆尤深。
当时银行的特定分类贷款比率最差情况是1999年,当时比率突破10%,是有纪录最高。当然现在的情况并不能与当时作比较,但关键是上升趋势又急又快,而在2010至到2021年的十二年间,相关比率从未突破1%的水平,可见现在银行不得不正视坏帐可能再上升的问题。
银行收紧贷款审批 Call Loan 向客户催收贷款酿结业潮
坏帐增加,银行要自保就要审慎处理问题贷款。近期破产呈请个案上升与俗称「Call Loan」的银行向客户催收贷款有关,估计部分贷款人因一时未能还款而申请破产。
事实上多项客观数据反映香港人负债情况正在持续恶化,无法全数支付账单和贷款人数正在增加。信贷资料服务机构环联近日发布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9%的受访者家庭收入有所增加,较去年同期下跌13个百分点。调查同时发现,两成受访者预计无法全数支付当前所有账单和贷款,较2023年同期上升3个百分点。当中以年轻消费者最受影响,23%的Z世代(18至26岁)消费者称他们不能全数缴付账单和贷款。
同一时间积金局公布今年首季数据,称以抵消长期服务金及遣散费为理由申请提取强积金的申索,合共1.27万宗,按年及按季分别上升接近13.4%及9.5%;当中以抵消遣散费为理由提取强积金的申索共6800宗,为2022年首季以来最多。有分析认为,上述情况反映企业结业及裁员有所增加。
银行要「Call Loan」,贷款人因一时未能还款而申请破产,一旦借贷时未做好风险管理,长时间高息令不少贷款人大失预算。对于有中小企业指物业价值下跌,银行因贷款抵押品价值下降而Call Loan或缩减贷款额,有银行中小企业务主管称,贷款为银行产生利息收入,只要中小企客户正常还款,银行也不会缩减贷款;被收回贷款的公司不少是未能还款或还款不足,银行观察其现金流后,认为需作风险管理。
今年银行收回或缩减贷款比去年多,金管局的货币及金融稳定报告亦指出,中小企贷款状况需求层面的调查显示,中小企对银行贷款批核取态的观感在2023年第4季有所转差,认为贷款批核较困难的受访者比例为31%,按年大增13个百分点,部分中小企指正面临银行贷款收紧,例如降低备用信贷额和贷款额、信贷利率上升、增加抵押品要求或缩短贷款年期等。
金管局推支援措施 惟未对症下药成效不彰
当局曾推行不同支援措施协助中小企,包括金管局今年3月针对中小企贷款推出多项支持措施,当中要求银行不向按时供款的中小企按揭客户提前还款;定期检视信贷额度时,不单因抵押品价值变化,而要作综合考虑;若因客户风险有变而需调低额度,银行会给予最少6个月过渡期。
金管局称,自3月推出9项支持中小企措施以来,近7000家中小企受惠,涉及信贷额度逾150亿元。
不过有中小企已指出,措施未对症下药成效不彰,特别是目前香港经济表现未如理想,不少企业仍然经营困难,建议进一步优化措施支援中小企,包括债务重组方面,金管局及银行公会能扮演跨银行协调的角色,因为很多中小企在不同银行都有借贷,若部分银行不同意债务重组,有关中小企最终恐难逃破产命运。
政府高官虚词回应否定问题 只懂夸大说好故事
面对「执笠结业破产」成风,特首李家超近日接受传媒访问时却形容全港商户「十间唔做,有十六间开番」,证明「开业」多过「执笠」;不过,这个说法已被网媒《集志社》「剔爆」,指是引用公司注册处的旧数字去夸大数据,实际上今年「开业」与「执笠」数字仅是相若,而且并不反映去与留公司的规模、业务性质及经济重要性。
经济数据是宏观反映,但市民日常生活感受的微观观察,才是一个社会真正实况的反映。社会学者吕大乐近日撰文《市面气氛淡静 政府需有「问题意识」》,提到昔日喧哗的美食街,现在却显得冷冷清清。是衰退吗?是萧条吗?这不好讲。「但你告诉我『人流回来了』、『成功主办过连串盛事』、『游客消费较去年同期有改善』,这些说法都难以改变个人在社区里得到的感觉。」
吕大乐指出,政府需要的是一种问题意识,知道问题的存在,而不是故作镇定地以一堆虚词(例如「情况已有改善」、「日后更多盛事必定能吸引更多游客」之类)来否定有需要正视的问题。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今届政府的批评,只懂一味夸大说甚么香港好故事,但对眼前人人看到的问题完全无视,甚至只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样的政府实在看不到有任何希望。
- 颜宝刚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