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拆局】财政预算案前瞻:是时候认真面对结构财赤 勿错误浪费精力

作者:颜宝刚
2025.02.03
【财经拆局】财政预算案前瞻:是时候认真面对结构财赤 勿错误浪费精力
粤语组制图

今年,乡议局主席刘业强为香港求得第二十四签,解曰「不可贪心」。过去八年不知是否车公显灵,香港运程均是中签,今年签文提到:「若得贵人相勉力,莫教枉费用心机」,正好2月底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将公布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不知特区政府会否趁此机会自省政府措施有否过于「贪心」、冒进,而作不必要之事?

在经历连续三年的千亿财赤压力后,今年政府的财政状况因楼市趋稳、税收回升及发债收入而略有改善。然而,面对全球经济波动与本地人口老化的双重挑战,如何平衡「开源」与「节流」成为预算案的核心议题。

财政现状:赤字收窄但结构性压力未解

看特区政府强调全力拚经济,包括以纳税人之钱,资助大大小小不同的盛事;单是今年上半年,便有九十三项盛事,若以日数计算,即每两天一盛事,令市民有「盛事疲劳」之感。政府大力催谷旅游业,用意虽好,但过于频繁的盛事,是否略为「贪心」?在追求数量之馀,能否收到预期成效,公帑又会否用得其所?

1.jpg

值得留意,根据政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的首九个月,政府收入达349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0亿港元,由于期间未有卖地收入,相信主要得益于利得税、薪俸税及印花税的改善。尽管地产市场仍未全面复苏,但12月单月收入激增近1000亿港元,显示企业盈利与就业市场的回暖。另一方面,政府开支维持在5200-5300亿港元的稳定水平,加上发债收入接近全年预测的1200亿港元,令首九个月财政赤字缩减至705亿港元,较前一年同期减少近半。若趋势持续,全年赤字有望降至700-800亿港元,稍低于陈茂波早前预测的「千亿以下」。

然而,这表面的改善掩盖了深层结构性问题,包括税收过度集中,利得税与薪俸税占政府收入近四成,易受经济周期影响,加上人口老化加剧支出,长者福利(如2元乘车优惠)及医疗开支持续上升,相关支出已占总开支的18%。同时发债依赖风险,尽管发债收入填补赤字,但「还得到先好借」,倘扣除发债当收入部分,实际财赤迫近二千亿,加上部分零售基建债券认购不足,长期可能推高融资成本。这些因素意味著,单靠短期收入回升不足以解决财政结构失衡,预算案需提出更具长远策略的对策。

开源措施「能者多付」:瞄准高收入一族与税制微调

要改善财赤问题,离不开开源节流,尽管陈茂波表明,会以审慎原则开征新税项,并尽可能减低对普罗市民影响,但增加新税收仍是无可避免。

2.jpg

上调高收入人士税率:首当其冲将是高薪一族。继去年上调高薪人士的边际税阶,据《彭博社》引述消息,政府正研究将年薪500万港元以上人士的薪俸税率,由现行的16%进一步调高至17%,并可能降低税级起征点,将更多中高收入者纳入高税率范围。此举预计影响约1.5万人,年增税收逾10亿港元。陈茂波此前已表明「能者多付」原则,此政策既能缓解赤字,亦避免触动普罗大众的敏感神经。

扩充印花税基:楼市交易印花税虽因市场低迷难有上调空间,但政府可能扩大税基,例如将商业物业租约纳入印花税范围,或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税率(现为0.13%)。此类措施可增加非经常性收入,但需平衡金融市场竞争力。

探索新税源:按「能者多付」的原则,政府理应开征资产增值税,但基于财赤问题可能比原来估计稍有改善,我相信陈茂波心态是「少做少错」,因此开征机会不大。继今年开始恢复开征酒店税后,近日有政党建议向邮轮旅客征收离境税,预估每年可增收数亿港元。此外,针对共享经济平台(如Airbnb、Uber)的监管与征税亦在讨论中,但争议较大,短期内或仅限于研究阶段。

节流措施:福利改革与公务员开支缩减

自2011年首次推出以来,2元乘车优惠计划已成为香港长者的一项受欢迎福利政策。然而,随着本港人口老化和财政赤字压力不断增加,该政策已演变为港府的一大财政挑战。如何在确保长者利益与削减财政负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现届政府的「烫手山芋」。

3.jpg

长者2元乘车优惠改革:此政策年耗近40亿港元,且未来,预计2025年度将达到60亿港元,而且未来仍会持续攀升,当中人口老化导致受惠人数急增。截至2024年6月底,香港60岁或以上人口已达236万,占总人口超过31%。而当局估计未来人口预期持续高龄化,65岁或以上长者人口,由2021年的145万上升至2046年的274万,增幅近90%,预料届时每3名港人中,便有多于1名是长者。

各政团提出多项调整方案,包括将合资格年龄由60岁恢复至65岁,预计减少三成受惠人数,车费由2元增至3-4元,并限制每日使用次数,包括每年设1000次乘车上限,超额后恢复原价。政府可能采取折衷方案,例如维持65岁以上长者的2元优惠,但要求60-64岁人士每月限用50次,并需通过入息审查。此举既可节省开支,亦避免引发大规模民怨。

4.jpg

要向市民「开刀」削减福利,政府内部必然需要以身作则降低公务员开支。有政党建议各部门削减5%经常开支,并冻结公务员薪酬至2026年,同时暂停招聘非紧急职位。粗略估计,若行政长官及「六司十五局」等高官按建议减薪10%,政府每年可节省逾千万元;若实行「一刀切」全体公务员减薪10%,可节省近150亿元,已经占预期赤字的15%,绝对是修补财赤的可行途径。此外,政府可能进一步整合重叠服务(如地区康乐设施管理),缩减外包合约规模。

减低政府大额投资 延后大型基建拨款

为控制资本开支,政府或推迟部分非迫切工程(如北部都会区次要交通网络),将资源集中于房屋与医疗项目。此举虽影响长期规划,但短期有助改善现金流。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近日表明,政府会从各个层面开源节流,当中会以节流为主,包括重新检视大额投资的安排,因港府每年有很多牵涉很大的基本投资项目,当局会重新检阅一些先后次序否重新安排花钱时间,以及可否重新排序不同项目等。

诚实面对结构财赤 稳民生与保竞争力的平衡

政府过去五个财政年度有四年均录得财赤,特首李家超更明确表示要三至五年时间才能解决财赤问题,结构性财赤问题可谓不言而喻。下年度预算案是时候诚实面对眼前问题,并要认真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2025年预算案将反映政府「稳中求进」的基调:通过有限度的税制调整与福利改革控制赤字,同时避免激进措施冲击社会稳定。然而,香港财政的根本问题——经济转型缓慢、税基狭窄、人口老化——仍需结构性改革。长远而言,扩大创科产业税收、推动绿色金融、整合大湾区资源,才是摆脱「赤字常态化」的关键,但问题是我们现届的政府官员有决心做大刀阔斧的改革吗?

-颜宝刚(前《有线财经台》台长)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