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拆局】香港要改革(二) 「另起爐灶」——以銷售稅填補賣地收入缺口?
上星期在《香港要改革(一) 破除利益固化藩籬 消除地產霸權?》一文中,我提出北京要破除香港的「地產霸權」已經是不爭事實,但香港樓市與經濟息息相關,單是地產與金融已經佔了整體經濟總量八成,而高地價政策亦是支撐整個香港公共財政重要支柱,目前香港樓市持續低迷,正逐漸威脅港府的財政模式,地產發展商以低價投標甚至「惡意不投地」,重創本來已經低迷的樓市。沒有了高地價政策,香港的稅制又會作出怎樣的翻天覆地變化?
這個公共財政「黑洞」,已經不是一個長遠難題,更甚危機已是迫在眉睫。上月底政府公布最新財政狀況,本財政年度首4個月(即截至7月底)錄得財政赤字1,354億元,財政儲備更是跌穿了六千億,在7月底僅為5,992億元。
港府最新數字反映,本年度首4個月財赤不但超出上年度全年赤字一千億逾33%,更是今年預測綜合赤字(480億)的1.8倍。儘管按港府解釋,赤字主要由於薪俸稅及利得稅等主要收入大多在財政年度後期收取,但翻查過去八年同期的首四個月財政狀況,今年財赤是三年來最多,僅次於20/21年度的千八億元赤字,而當時是因為疫情政府需大幅增加開支。
更可怕的是同一期間的政府收入,首四個月僅錄得約900億元,不但比去年同期少了一成,遠追不上高達2,426億元的開支。與17/18年度相比,更是「腰斬」了一半,背後反映的,正是欠缺賣地收入,令財政儲備跌破6000億大關,倒退至14年前水平,按年少近2成,遠低於一年政府開支所需。
發展局不願恢復勾地表 掩飾對樓市沒有信心
這個現象正是今個系列要探討的第二個主題:政府放棄「高地價」政策,在缺乏賣地收入下,財赤「黑洞」何以如何填補?去年有多幅地皮流標,反映發展商投標意慾低,早前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推地步伐需要視乎市況,如果發覺發展商在該區的出價意慾不高,而且出價與市場估值有距離,當局會審慎,以免對當區樓價構成過大衝擊。
對於外界要求當局重新採用2013年取消的「勾地制度」,由發展商在勾地表「試勾」土地,成功後由政府推出招標或拍賣,但甯漢豪表明無意執行,因為這會讓主動權重回市場,認為提供土地的決心和穩定性「一定要在政府手上」,若屆時沒有人勾地,大家或會認為市場很悲情,變相會釋放負面信息,故沒有恢復勾地制度的意向。
我已經多次撰文提出恢復勾地表制度的好處,是將土地供應主導權由政府重歸市場,因為只有市場氣氛改善,發展商才有意欲勾地,而機制亦確保勾地的發展商必須以政府接受的底價出價,換言之不會出現流標的情況。甯漢豪的說法無疑是前後矛盾,因為政府繼續主導推地,地皮只會像去年一樣多次流標,最終仍是重挫市場信心,當局說法只是掩飾政府對樓市沒有信心及不願賤賣土地的意圖。
「政府乾塘」 土地收入僅達目標預算一成
更嚴峻的局面是缺乏賣地收益下,政府儲備已跌至危險水平,《彭博》早前刊出題為《香港崩潰的土地銷售,威脅城市的財政模式》報道,指香港樓市持續低迷,正逐漸威脅港府的財政模式,發展商以低價投標,重創本來已經低迷的樓市。政府在2023至2024財政年度的土地收入創2007年以來的新低,報道更預計土地需求不能重回樓市鼎盛時期的高峰。有學者指出,香港政府靠賣地賺取收入的時代已成過去。
在樓市高峰期,土地收入曾達1,648億元(17/18年度),佔當時政府收入近三分之一。但到2023至2024財政年度的土地收入只有195億元,較高峰期銳減近9成,創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按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預測,今年度賣地收入將可以增加至330億,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政府僅售出一幅沙田住宅用地、兩幅電動車充電站用地,總成交價僅7.2億元;同期補地價收入只有約23億元,即目前土地收入只達預算目標一成。
因為土地買賣慘淡,土地收入嚴重短缺,有理由相信今個財政年度的預算赤字將遠高於原來目標的480億,甚至很大機會超越上年度的千億元財赤。雪上加霜是政府正發債融資興建大規模的「大白象」工程,包括涉2,220億元的北部都會區等大型基建項目,未來財政赤字只會有增無減。
勢開徵銷售稅填補財赤 料5%稅率將貢獻千億收入
中央政府呼籲香港要改革,「應變、識變、求變」,但我恐怕在稅制改革方面,改革將不會是香港市民所歡迎。面對政府無法提高利得稅及薪俸稅稅率,要填補賣地收入的缺口,政府重提開徵銷售稅,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時間倒數回2006年7月,時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宣布研究開徵銷售稅,以擴闊稅基。當時的諮詢文件指,政府有意開徵5%商品及服務稅,預計可為庫房增加300億元收入,部份稅收會用於幫助低收入人士,部份用於補貼水費和差餉。但結果因為各界強烈反對,儘管做了大量諮詢工作,最終方案仍是胎死腹中,事件亦重挫了唐英年的民望。
到了今天的「新.香港」,民間的反對聲音已完全消失,所謂建制派亦只懂跟從北京路線,只要中央政府開聲,陳茂波要開徵銷售稅已經沒有絲毫難度。而且以今天香港的經濟規模較2006年增加近四成,以去年GDP 組成的私人消費高達逾二萬億元,若同樣加徵5%的銷售稅,預計就可以帶來過千億元的銷售稅收入,足以彌補甚至超越賣地收入的缺口。
必須要說的是,我不是要向政府建議甚麼「壞主意」,事實上我肯定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早有制定不同方案,包括今年初陳茂波曾透露考慮開徵資產增值稅。我的文章只是想提醒仍然留守的香港人,未來香港稅制勢必出現翻天覆地改革,而保障自己的資產安全,包括避免被政府「開刀」加徵稅項,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 顏寶剛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