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檔案
2023-03-27
2020年,我在新聞部提出做「黃色經濟圈」系列報道,當時上司質疑為何要突出這個主題。我說這個題目在社會有高度關注,市民消費開始滲入政治表態,迫使企業要開始面對政治選擇。
2023-03-20
去年十二月中在此欄發表《中港通關時間表將大幅提前,有利復原但前景充滿政治隱憂》一文,指出提早通關「有機會拯救已經深度衰退的香港經濟」,有利資產市場。之後在一月再發文《「新香港人」離棄,香港樓市「小陽春」實為最後「逃生門」》,指兩地通關之後樓市出現的「小陽春」,實為賣家最後的「逃生門」。
2023-03-13
特區政府花費巨額公帑向國際「說好香港故事」,官員頻頻外訪希望進行「形象工程」。不過近日由英美政府以至聯合國屬下委員會,均對香港政治環境、新聞自由及司法獨立發出警號,部分智庫及研究機構亦對這個昔日的「國際金融中心」發布報告,用實際行動反駁官員的「似是而非」的歪理。
2023-03-06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其中一個焦點是要在新加坡手上,搶奪「家族辦公室」的生意,預算案提出會在未來3年向投資推廣署提供1億元,吸引更多家族辦公室來港,重點項目包括於3月底舉辦「裕澤香江」高峰論壇。但那邊廂,獅城已開大口「落閘」限制投資移民,表明生意早已應接不暇,問題是香港有本事來搶嗎?
2023-02-27
陳茂波在2017年2月發表他的第一份預算,今次是他的第六份預算案。這幾天有關財政預算案引發的爭議及批評已經不少,本文想集中討論是這個當局不敢承認的「結構性財赤」是如何形成,與及最終會發展成如何局面,是否真的是一個 Endgame 終局?
2023-02-20
中央試圖推動經濟增長,但面臨人民消極抵制:中國民眾去年減少了舉債、增加了儲蓄,這種「積穀防飢」的審慎心態反映的是內地居民已對政府不再信任,面對不明朗寧願增加儲蓄減少消費,而這對一直強調靠內地通關重啟經濟的香港,這條「復常之路」恐怕並非官員想得這麼容易。
2023-02-13
近日多家西方媒體都報道,中國透過香港這個自由港的特定角色,繞過西方制裁,向俄羅斯出口可用於軍事用途的集成電路,四年間增長達3.5倍,令香港一躍成為俄國入口集成電路的第二大運輸地,而香港去年更成為俄羅斯全球第七大貿易夥伴,加上香港的金融服務業亦被俄羅斯利用作為石油運輸提供援助,恐怕香港有愈來愈大風險,會被西方施加制裁。
2023-02-06
選址啟德興建簡約公屋,居然引發了建制派內部爭議,甚至是中產與基層對立,差一些就成為三年來首次有公眾集會,當然最後是胡混鬧劇收場,不過背後反映的,實際是外來投資大跌,香港的商業需求顯著減少,令啟德發展核心商業區與其長期丟空「曬太陽」,不如「廢地利用」。
2023-01-30
長達近三年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結束後,內地首個「復常」的新年,各界特別是香港商界高度關注中港通關後內地旅客會否重新恢復訪港,包括購物甚至投資置業。
2023-01-23
香港正在跟隨中國步伐,加快重啟復常之路,財政司長陳茂波趁出席瑞士達沃斯論壇,三年來終於有機會向西方國家表明香港正在步入復常的階段,並肯定香港聯通內地和世界的獨特橋樑角色,憑國家支持可聯通世界。
2023-01-16
由綽號「薯條哥」Sam Bankman-Fried引發的FTX爆煲醜聞,現在正被香港的財金官員利用,刻意扭曲說成是加強監管的契機,意圖為去年底特區政府發表的虛擬貨幣「政策宣言」合理化,甚至開放「最後一程」,容許散戶參與加密貨幣資產市場。
2023-01-09
習近平放棄了堅持近三年的動態清零政策。《華爾街日報》揭露,這個史無前例的公共衛生政策急轉彎,觸發點除了是中國幾個最大城市爆發了罕見的抗議浪潮,更關鍵是來自多個政府部門發出緊急請求,顯示他的動態清零政策正成為社會不穩定和經濟動蕩的一個根源。
2023-01-02
回顧2022年的金融市場,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一年並不好過。「輸」字恐怕成為投資者最慘痛的經歷,是艱難的一年。
2022-12-26
2022年將至,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過去一年自己的表現。
2022-12-19
中國內地以驚人速度在七天之間完全扭轉防疫限制,由全球最封閉的體系突然變成全面解封,這種急轉彎的解封速度是全球前所未見,背後反映是十一月經濟數據全面轉弱,付出代價卻將是數以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命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