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评论】三项伎俩铲除问题 无助特区解脱困局

作者:杜耀明
2024.10.24
【杜耀明评论】三项伎俩铲除问题 无助特区解脱困局
粤语组制图

最新一份《施政报告》犹如启示录,显露新香港政府「由治及兴」的本领在于铲除问题,而不是解决困局。

解决劏房问题,一直是北京要求特区当局尽快完成的任务,以示新香港对改善基层生活的决心。今次《施政报告》终于提出办法,就是订立基本住房标准,包括有𥦬有独立厕所,而且面积不少于八平方米,现行劏房若符合这些规定,可向当局登记,正名为「简朴房」,不符者须于指定限期内改建,否则房东违规出租,可被判监。换言之,新政策一推出,劏房问题便立即铲除。因为二分法下,合格的改称「简朴房」,不合格的据说占三分一(约三万七千户),要么依规定改建,要么遭到淘汰,到时劏房不叫做劏房,也就没有劏房的问题了。

无实质改善 劏房户「活得更惨」

不过,针对劏房的大刀阔斧「手术」可以成功,只怕是「病人」同时一命呜呼。特区高官从观念上铲除了劏房,却没有从实际上解决劏房户的住屋需要,尤其是那批住在不合格劏房,为数三万七千户的居民。不要忘记,他们住在没窗没厕和少于八平方米的空间,主要由于贫穷而别无选择。

新政策推行后,估计两三成不合格的劏房将陆续退出市场,供应递减,自然推高其他劏房的租金。这批贫穷中的贫穷人士,若不愿或付不起「简朴房」的租金,政府也没打算安排他们入住公屋或临时房屋,他们若不想露宿街头,只有向下流动,入住居住环境更差的床位或笼屋,结果改革劏房的政策,铲除了劏房,不过有三份一劏房户只会活得更惨,其馀也无实质改善。

消失的「贫穷线」 贫穷呈两大趋势

如果说一个观念挪移,劏房将会成为历史,当局坚决拒绝公布数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贫穷解决不来,也能降低以至消除贫穷问题受到的关注。由2022年底的贫穷报告开始,当局再没有公布活在贫穷线下的人口数字,「贫穷」失去公认的指标,「贫穷问题」有何进展亦欠缺一个标准,社会又如何讨论,更不要说监察政府扶贫措施的成效呢?

尽管志愿团体乐施会指出,根据政府统计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贫穷问题出现两大趋势,一是整体贫穷率(中位数收入一半以下者)超过两成(20.2%),人数高达139万人,其中贫穷独居老人比五年前大幅上升47.2%;二是贫富差距(最高比最低收入家庭的入息比例)大幅度扩大,由2019年34.3倍增至今年的81.2倍。

不过,劳工及福利局长孙玉菡耍出两招便铲除贫穷问题了。一是指贫穷线不准确,因为太简单,只计收入,不计资产、社会福利金收入、政府服务资助(如房屋及医疗)等,因此无助了解问题;二是无需要,因为新政策是「精准扶贫」,各部门都找到「队尾」(最弱势的一群)作为首要服务目标,并按他们需要提供「兜底」的扶贫服务,贫穷线并无价值。

可见,批评由人批评,港官我自为之。贫穷线不准确,政府不觉得有责任修订重组,提出更准确反映实况的指标和数据。至于哪些人最需要哪些援助,政府最清楚状况,也最懂得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要进行「精准扶贫」,大家不必过问,既然贫穷情况政府会尽力改善,贫穷问题也不必成为社会议题。

经济束手无策 如何提振本地消费

就凭铲除问题的熟练技巧,还有绝不尴尬的能耐,再大的难题,特区政府即使束手无策,也能从容面对。例如香港本地消费低迷,源于港人北上大陆消费成风,加上大陆来港旅客缩减消费,过去数年不少中产家庭移居外地,造成本港零售市道及饮食业衰颓,冲击本港经济及就业。

当局没有面对中产移民、外国旅客减少的一大根由,是对《国安法》下制度转型、政治收紧的不满,却只顾推动盛事经济,以「香港夜缤纷」活动旺场,结果颓势依然。即使不谈政治,当局基于香港商业利益,也该发动宣传攻势,突出香港比大湾区消费的好处,提振本地消费意欲,甚至考虑税务措施,如本地人离境税、大陆人入境税,以拉近两地的开支差距,为香港助攻。

不过,《施政报告》虽然提及「改革」41次,但对提振本地消费依然故我,却又心安理得,毫无愧色。或者正如特首李家超所言,政府责任已尽,就是指出香港正在「转型期」,其馀与他无关,每个行业都要自行「改革、进步」。因此,问题解决不了,责任全在你方,不要埋怨政府。

铲除问题、资料欠奉、撇清责任已成为施政者拆解问题的组合拳,加上眼下舆论批评谨小慎微,当局可以从容不迫依计行事。但政治修辞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会暴露执政者不是廻避问题,就是江郎才尽。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