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港府爱国征文比赛的爱国糊涂账
2024.10.18
香港变得越来越「中国」,其中一个证据是不断融入中国的政治生活。特首今年施政报告指出,明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港府会举办纪念活动,「提升爱国精神」。而今年是中共75周年国庆,逢五逢十要大搞,所以港府搞了点新意思,由公务员事务局举办「情系中华」征文比赛,共收到来自51个部门近三百份作品。局方选出冠亚季军、七篇优异奖、14篇优秀作品,共24篇编成作品集,日前举行了颁奖礼。
颁奖礼邀请了三甲和两名优异奖得主出席,三甲作品自然成为传媒焦点。冠军作品记述北京观升旗礼,全篇用文言撰写,文笔是24篇之中最好的:「癸卯深秋携友进京,夜半赴天安门观升旗礼,见气象磅礴,万众欢腾,顿生感慨,故撰此篇,兼贺共和国华诞」,夺冠乃合情合理。亚军作品,作者幻想自己是中国的龙脉,「在神州大地上流淌千年」,「翻腾浪花,洗刷大地的创伤,目之所及是百废待兴又生机勃勃的景象」,意境独特,得亚军亦属合理。
季军作者是警长,文章忆述读小学六年级那年,回归当晚他因睡意侵袭,错过电视机前的回归历史时刻,醒来后爆哭,并「将怒气发泄在父亲身上,抱怨他没有把我唤醒」。文章表现出浓浓爱国情操,有网民为他只得季军抱不平,认为应该得冠军。
好在不是冠军,否则便可能让特区政府尴尬了。
何出此言?因为文章出了点问题,问题在于这一句:「醒来后,我哭了整整个早上(即7月1日早上)……父亲笑着答应带我去看升旗仪式,才让我释怀。翌日(即7月2日),父亲牵着我的手,和我一起看仪仗队在金紫荆广场进行升旗仪式。」
6月30日之后一直大雨 金紫荆广场取消升旗
升旗仪式每天都在广场进行,有何问题?其实疑窦颇为明显:6月30日之后几日一直下着大雨,7月1日早上解放军入城时市民是冒雨迎接的,当时市民可以参观升旗仪式吗?
既然生疑,自然要查个水落石出。有两点事实十分关键。第一,根据袁求实编著、三联书店出版的《香港回归以来大事记1997-2002》,7月1日上午10时会展举行特区政府成立庆典,期间中方代表团成员、中国外长钱其琛前往今天称为「金紫荆广场」的地方为中央政府赠予特区的礼物「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揭幕。
而根据香港地方志中心编写的《香港志》第一册《总述、大事记》记载,特区政府于同年9月30日宣布,于次日即10月1日起每天在金紫荆广场举行升国旗、区旗仪式。
换言之,7月2日广场不具备举行升旗礼的条件。
第二,7月2日凌晨12点,天文台发出红色暴雨警告,当日各区山泥倾泻,九龙广泛地区水浸,教育署宣布停课一日,法庭休庭。
换言之,7月2日公营机构停止运作,不少人会避免外出。
基于以上史实,我们不得不好奇一问,季军得主7月2日在金紫荆广场其实看了些什么?或者应该问,警长先生当日有去过金紫荆广场吗?
除了这一点未尽人意之外,这些获奖文章建构出新香港的政治关怀和伦理。24篇文章,提及国旗、国歌、奥运的各有8篇,回归5篇,黄河4篇,这些都反映港府这几年的政治关注点。再回到季军警长的作品,因为「错过了回归的一刻」而「将怒气发泄在父亲身上」,充分折射出国大于家、阿爷大过阿爸的价值观,正是这种港式「爹亲娘亲不及党亲」的「崇高理念」,让文章得到赏识,夺得季军。
有一篇「优秀作品」讲奥运,讨论运动员表现时,先谈全红婵的「水花消失术」,再谈江旻憓的「沉着应战」,先中国后香港、一国先于两制的安排亦十分明显。
有一篇讲历史的:「我们的根在于那一段段曲折的历史,那一篇篇动人的故事。从井冈山的星火燎原,到长征路上的艰苦卓绝,再到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重写后的中国现代史,要从井冈山开始。
另一篇有以下一句:中国「这七十五年,是一段充满艰辛与荣光的旅程。」感觉是:香港政府没有禁止香港市民讲「荣光」呀,只是立场先行,经过政府审查便OK。
获奖作者对中华民族认识有限
除了季军作品令人生疑外,部分篇章政治不正确。有两篇搬字过纸,贪口爽提及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中国人。作者们要么在搞种族主义,要么便是对中国懵然不知: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有不少并非黄皮肤,例如维吾尔族「同胞」们便具有高加索血统,眼蓝、发棕、皮肤白。如果黄皮肤等同中国人,进行评选的公务员事务局是不是要将这些「兄弟民族」分裂出去,颠覆中国?
有一位退休消防区长写道:「退休后的第一个旅程,我打算带着母亲乘坐既快捷又安全的高铁回祖国观光。」1997年前说「回祖国」是OK的,因为那时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当香港已是中国一部分,从香港「回祖国」便有分裂祖国之嫌了。
入选的24篇其中14篇是「优秀作品」,理论上文笔应有一定功力,最少不应令任何人尴尬,然而部分文章颇令人咋舌。有一篇写道:「我身为新时代的公仆,更应不断反省,时刻要扪心自问能为社会做点什么。习近平主席曾说,希望这一届特区政府能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吓,这不是明摆着拿习主席的令箭骂港府无能吗?
有一位作者任职消防处法定语文主任,文章是24篇之中组织最混乱的。同一段文字,第一句是「回国内观光,我想都没想过。……国内景点应该留待退休后才慢慢逐一去吧」,但段末却话峰突转,毫无先兆之下说疫情期间「只能寄望一切早日复常,放假可以回内地到处走走,看看好风光。」这给人的感觉是,三百篇参赛作品水准绝大部分比这个更差,这篇已属「优秀」。
媒体报导,消防处是征文比赛的大户,事实上它与民政事务总署各有三篇入选,警务处、渠务署、房屋署各有两篇。值得注意是,参赛者非香港出生或名字使用普通话拼音的共有6名;三甲之中,冠、亚军得主的英文名字都是普通话拼音,象征意义非常丰富。
得奖部门共有17个,有一个部门理应可以囊括多个奖项,却不见身影,这便是教育局。教育局作为国民国安教育的推手,是香港政府的「真理部」,最有文采的中文组、最爱国的德育、公民及国民教育组哪里去了?笔者问过教育局朋友,局方有出电邮鼓励同事参加。所以,教育局是因为国安月月讲天天讲,因而出现「国安疲劳」,还是参赛文章水平比上述语文主任的还要低,因而落选?
香港17万公务员,只有不足三百篇选赛,是「情」不足,「系」不稳,还是「中华」之心不够强?
港府的爱国任务毕竟只是中途出家,难寄厚望。「情系中华」这么空泛的选题,评审当局从语文水平、事实史实准确性和政治正确都拿捏不稳,若要处理意识形态再重一点的题目例如马恩列斯毛邓江必然会露饀。之不过,入选文章,一定程度反映特区政府的施政方向。例如这一篇:「我们作人民公仆,当无名英雄,无问付出,以结果为目标,为市民排难解忧,以民为本,福为民开,如同无数先烈一样,不怕辛劳、不怕牺牲、不怕失败。」
各位公务员朋友,你们准确好为香港、为中国牺牲了吗?
- 杨颖宇 (《教育刺针》创办人)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