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香港性教育为何出事?

作者:杨颖宇
2024.09.09
【寰宇古今】香港性教育为何出事?
粤语组制图

上一篇文章提及江旻憓打破了新闻「七日鲜」规律,在奥运结束后仍不断受香港人关注。今日所讨论的教育议题,同样打破了「七日鲜」规律,自8月22日被传媒披露之后,至今已超过两周,仍然受到香港本地乃至国际传媒关注。

这是新推出的初中「公民、经济及社会科」中的性教育部分,该课程旨在取代已沿用十多年的「生活与社会科」。市民和传媒集中关注两项教材,第一项是用以订立亲密界限的「承诺书」,内容包括如何与恋人订立恋爱和亲密界限、当发生性幻想或性冲动时如何加以控制,承诺「培养自律、自制和抵御色情资讯的能力」,承诺书需要见证人签署;第二项是情侣情境题,「炎炎夏日芷晴和守礼二人独处在家温习」,守礼「感到兴奋,并有些生理反应」,教材建议这对情侣「一起到运动场打羽毛球」,以免「做错事」。

这两项教材,除了马上被疯传之外,亦成为了全港二次创作的对象。有人认为特首李家超当年应该签署该承诺书,有性冲动时应阅读习近平治国书籍,见证人是「15岁的妈妈」;有补习教师则建议有性冲动时「即刻做past paper」。 有人发现美国也曾用过承诺书的方式承诺不作出婚前性行为,而承诺书可以当薄饼优惠券使用,揶揄香港教育局「孤寒」,如果肯花钱请学生吃薄饼可能宣传效果较佳。

至于打羽毛球,市民反应更加强烈。本地漫画家空群而出,每人都画出自己的作品予以揶揄。有人就二创黄沾的著名粤语不文诗《余与汝》。就连本地羽毛球选手也出来揶揄一番,在社交平台上李卓耀写道「今晚打下羽毛球」,谢影雪则写道「个个都约打羽毛球,唔通个个都锺意打羽毛球咩」。结果,「打羽毛球」一语,从此出现了新的意思,打风也打不掉。

除了香港传媒广泛报导外,不少西方传媒如《纽约时报》亦有报导。事件也吸引亚洲四小龙国家的注意,例如南韩传媒《朝鲜日报》便以「『感到性冲动时就去打羽毛球』香港中学生性教育教材引发争议」为题予以报导。换言之,香港政府又一次「说好香港故事」。

细心分析教育局这一次公关灾难,会有很多有趣的观察。首先,被广泛揶揄的承诺书,其实并非第一次出现。教育局2020年为「生活与社会科」制订性教育教材时,已经有这份承诺书;相比之下,当时的版本还多了一项,即承诺人表示知道若不恰当地处理亲密关系,便可能需要承受意外怀孕、感染性病、家庭冲突等后果。

2020年,香港人的焦点仍然集中于反送中社运和国安法等,无暇顾及性教育。抗争被镇压后,港府著手清算教育系统内的民主自由成份,大幅增加政治元素,港人遂将教育视为赤化的寒暑表,对教育发展异常关注。加上初中公经社科7月底发表课程定稿时,与2022年课程初稿比较之下,被发现僭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社会哗然。社会气氛虽然郁闷,但当出现宣泄空间,港人仍会善用之。因此,「打羽毛球」由无厘头的性教育建议转化成性暗示,道理便十分自然。

社会对教材有所质疑,教育局局长蔡若莲一味强调要「保护青少年」,未能回应教材保守的指控;牧师兼立法会议员管浩鸣建议有性冲动可以「冲个冻水凉」,荒诞程度与打羽毛球不遑多让。政策制订者及其盟友的回应苍白无力,亦间接鼓励民众继续揶揄。

事实上,比较2020年与今次这份性教育教材,不难得出性教育变得保守的印象。教材的名称已见端倪:2020年叫《知情识性》,今年这份叫《青少年与亲密关系》,前者明显较生动活泼。今年这份十分强调刑责,除了专门辟出一整页讲《刑事罪行条例》中与性罪行相关的

内容,教材中所设计的各个亲密情境,都强调会有刑责,「靠吓」成为了一种教育手段。

不说不知,「打羽毛球」只是其中一个抑止性冲动的建议。教材设计了多个情侣亲密情境,除「打羽毛球」外,教材还建议「打篮球,帮忙擦黑板,帮忙把收好的功课送到教员室去」、「到楼下公园散步」、「欣赏花木、夜色」等,作为转移性冲动的方法。有趣的是,上述所有情侣亲密情境设置,教材都建议「立即离开现场」,强调「避开」是处理性冲动的有效方法。

事实上,香港在性方面的保守,由来已久。1994年,香港艺术馆展出的文艺复兴时期雕像大卫像被评为不雅,翌年中环IFC展出裸体男性铜像「新人」,被评为不雅,要遮掩下体才可继续展出。类似事情亦发生在教育界。历史科处理中世纪时期部分,会重画米高安哲罗的「人体比例图」,原因系要删除男性性器官;上述大卫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不能不编入课本,但往往只会印出上半身。

很明显,「裸体即色情」作为一种社会观念,依然颇有市场,甚至根深蒂固。香港虽然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但华人文化未能让香港像伦敦般出现公共裸体雕塑;以公共雕塑而言,九七之后情况更形恶化,人物雕塑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金碧辉煌的金紫荆和湾仔礼顿道口的「潘龙汇瑞」等庸俗作品。公共雕塑审美观与中国大陆越来越接近,这与香港性教育渐趋保守不谋而合。

笔者手头上有一份1999年由荃湾临时区议会社会服务及社区宣传委员会教育工作小组编写的《小学生性观念调查报告书》,指出小学生之性观念日益开放,有23.5%表示接受婚前性行为,接受中学生拍拖有近五成,而小学生拍拖亦有超过一成。1986年家计会编写的《性教育家长手册》有以下一句:「随著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坦诚的态度去回答孩子的问题是必须的。」以学习者的认知和已有资讯为基础进行施教,比起机械地贯输不切实际、超离地的「价值观」更为重要。

- 杨颖宇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