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记】当口罩变成另类记者证——我的采访日常
2020.04.03
一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用APP买口罩。
2020年4月3日,台北市,晴天。
当我订完口罩,家里的早餐也已上桌。过往家人都喜欢在外面享用变化多端又物美价廉的台式早餐,但是现在所有人都尽量减少在外面用餐,减少风险。早餐后,我和大儿子出门工作,小儿子出门上学。目前为止台湾并没有封城,所以大家每天都如常工作和上学,只是脸上多了口罩,也会勤加洗手。台湾本来就受到日本文化影响,戴口罩的风气盛行,本身稍有不适,或流感季节为了自身保健,很多人都会戴上口罩。现在满街的人更是几乎都戴上口罩,极少数不戴的会遭受异样眼光的关注。
路过西门町香火鼎盛的天后宫,想进去顺道参拜一下求个平安,看到有一位民众因为没戴口罩,被庙方婉拒,吃了闭门羹。台湾有越来越多场所,规定一定要戴上口罩才能进入。如今本来善门大开的宗教场所也不能例外了。
对我的工作来讲,口罩更变成另类的记者证。几十年来,只要拿出文化部核发的记者证,从总统府到各级政府机关都通行无阻,但现在光有记者证而没有戴口罩,哪里都采访不了。行政院会后记者会、外交部的新闻中心、大小政府机关,甚至很多智库举办的活动,没带第二记者证「口罩」休想进去采访。
幸好台湾当局有先见之明,疫情爆发之初立即组成「口罩国家队」,并实施口罩实名制,以健保卡作为购买依据。台湾口罩虽然还不太够用,但大家14天都确保可以买到9个口罩。除了在药局前排队,更可以透过手机预定,在超商取货十分方便。
而生活的另一个变化,是我会尽量自行开车,减少搭乘大众运输工具,也会给孩子搭便车,希望降低他们待在人挤人空间里的机会。
手机一响,看到中学校友会传来的简讯,以往每年春天的聚会果真如预期的宣告取消,而且一延就延上大半年,直接宣告:大家保重,希望圣诞节再聚。
疫情开始蔓延时,刚好是农历年和春酒的旺季,让餐厅业者苦不堪言,倒店潮正在涌现,连许多经营多年的老字号都撑不下去停业。
至于因为疫情,勉强可称之为另类的好处,就是一些以往要排队到天荒地老、从来排不到的热门店家,现在终于可以免去大排长龙的辛苦了。工作中间空档,我走向位在办公室斜对面、被评比为亚洲第一的咖啡馆。戴好口罩的店员,先让我乾洗手,再进去柜台,点上一杯得过咖啡师世界冠军的店主精选咖啡豆的手冲咖啡。这里咖啡的层次丰富,随著温度变化,由热而冷,酸味和花果香的感受也不同,绝非浪得虚名。再配上一块被誉为台北最好吃的抹茶卷,恰到好处的苦和清爽的甜,顿时让我把令人烦闷的疫情暂时抛在脑后。
今年年初,国际传媒纷纷预测,台湾因为邻近大陆,几乎笃定沦为重灾区之一。但时至今日,台湾交出漂亮成绩单,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抗疫资优生,防疫措施更是国际间学习参考的对象。想起全球资料库网站,不久前公布的医疗保健指数,台湾第六度拿下全球第一。不过台湾却迟迟无法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彻底凸显出中共打压台湾参与WHO等国际组织的荒谬。
台湾有优异的健保制度,医疗水准高,加上台湾保有优质而兴盛的农业,疫情期间,在台湾生活感觉非常安全而安心。
记者/锺广政_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