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书评:没有民主法治,中国经济可以继续前行?--介绍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

中国经济崛起,在一些论者眼中,不仅代表国势强盛,更代表理论突破,一个权力集中、民主缺席、法治欠奉的国度,自由巿场虽然并未成熟,经济增长却可持续不断,可见中国发展有其独步单方,西方经济学实无用武之地。

2010.10.01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bk_tym_200.jpg
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

不过,美国耶鲁大学的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并不认同此说。他在书中指出,经济学无分东方与西方,中国在巿场秩序不完善下经济仍有持续增长,只是说明自由巿场并非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却并非说经济增长是由于巿场不完善。他举例说,这种说法,就如看到某人的二胡拉得好,又是个瞎子,便推断只要弄瞎了眼睛,二胡便可以拉好。

陈志武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不是经济制度良好,而是劳动力的巨大作用。中国凭住大量年轻人投入工作,酬劳不高,却刻苦耐劳,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引入技术和资本,再碰上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因此尽管巿场体制有不少缺陷,亦无碍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结果令经济体积在三十年间番了几番。

廉价劳动力以外,陈志武指出外面有利环境亦有助中国经济的崛起。他认为,不能把焦点放在中国三十年来的纵向发展和比对,只从自己身上寻找成功因素。相反,大家应从世界的视角,考察过去三十年来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环境,从而看到三十年来的经济成就,“与其说是中国的奇迹,还不如说是世界带来的奇迹”。

陈志武认为,除了工业技术突飞猛进,世界贸易秩序的确立,亦使海外投资及贸易不再只是军事帝国的专利。可以说,当中国三十年前开放国门之时,正好遇上国际贸易游戏规则日趋成熟,一方面令中国外贸交易成本降低,亦同时提升国际贸易的需求。

除了解释中国经济崛起的内外因素,陈志武亦详细论述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以劳力密集产业为主,中国经济若要更上一层楼,迈向高产值,就必须推动金融业的发展。不过,他认为中国在两方面均不利金融业。一是新闻严密审查,资讯渠道闭塞,使投资者难以掌握全面而准确的情况,同时司法欠缺独立,无法确保合约有效执行,也就无法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他认为中国必须改革政治体制,让资讯畅通无阻,并且由法院独立司法,投资者得到应有保护后,才安心投入资本,金融业才有可为。

本书在剖析中国经济现状之馀,更反覆比较中外古今的经济问题,以透视中国的前景。一方面,作者深入考察中外历史,了解金融发展对经济以至文化的影响,进而解释西方经济长期处于优势的原因。另一方面,作者亦比较中外的经济处境,探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而美国背负巨额欠债却又极度富有,从而引出他独特的观点,即金融风暴不等于西方模式的终结。相反,中国要走向富强,必须仿效美国,发展金融技术,以利个人以至国家发展。

全书除个别地方稍有重覆,大体上一气呵成,提供完整的观点,为大家解读错综复杂的国情。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