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移交25年(一)】自由篇——「一國」成真「兩制」為幻

2022.06.29

香港「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實驗做了25年,維園「六四」燭光熄滅了;「民主女神像」倒下了;公民社會瓦解了;反對聲音消失了;《蘋果》被摘掉了;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的名譽被抹去了;而不變的是由恐懼促成的大規模移民潮。本台走訪香港和英國,了解多位來自不同界別的港人,經歷回歸後所謂的「溫水煮蛙」,迄今如何評價這實驗中期享有的「自由」?自由亞洲電台特別從「自由」及「政治」角度,去審視香港主權移交中國第25年的變遷,現在請先聽聽「自由篇」。

「一國兩制50年不變」走過了25年

時光回到1980年代的中英談判,港人面對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統治的大限將至,尤其是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對於香港日後能否繼續維持現行享有的權利、自由、民主、法治,以至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少港人都憂心忡忡,導致數以十萬計港人遠走他鄉。

鄧小平說:不會變,就是50年不變。50年這個不變,也沒有變的道理。

香港主權移交25年,儘管中國領導人在1997年前後作出過無數的承諾,仍無法保守香港的「不變」。(路透社資料圖片)
香港主權移交25年,儘管中國領導人在1997年前後作出過無數的承諾,仍無法保守香港的「不變」。(路透社資料圖片)

香港在主權移交前被恐慌氣氛籠罩,時任中國國家主席鄧小平向港人派「定心丸」,承諾「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現有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50年不變」,港人仍「馬照跑,舞照跳」。

回歸後,香港「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實驗開始,考驗中共能否維持香港的繁榮穩定。作為首任接手香港的中共政府,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2002年11月訪港曾向港府官員,自信滿滿地如此說。

朱鎔基說:香港回歸祖國了,如果在我們手裡搞壞了,那我們(中央政府)豈不成了民族罪人?

主權移交25年,儘管中國領導人在1997年前後作出過無數的承諾,仍無法保守香港的「不變」。

由「東方之珠」變為中國其中一個城市

尤其直至2019年「反送中」運動爆發,緊接2020年《港區國安法》的實施,以及北京修改香港選制,「一國兩制」被英國、美國等先進民主國家視為名存實亡,美國更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地位。這個曾由1995年至2019年連續25年被評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的「東方之珠」,2021年開始不再獲得美國傳統基金會獨立評級,香港被視為中國其中一個城市。

羅家聰:「一國兩制」步向「一國一制」

香港經濟學博士羅家聰向本台稱,不少港人以往一直處於「溫水煮蛙」的狀態,直至近年香港局勢急轉直下,才驚覺已面目全非。羅曾在中資銀行工作14年,直至2019年「被迫辭職」,直言見證香港過去20多年來不同領域的制度、資金和人員逐步被中國大陸「同化」和主導,香港經濟外資比例減少,「一國兩制」步向「一國一制」。

香港經濟學博士羅家聰向本台稱,不少港人以往一直處於「溫水煮蛙」的狀態,直至近年香港局勢急轉直下,才驚覺已面目全非。(石頭 攝)
香港經濟學博士羅家聰向本台稱,不少港人以往一直處於「溫水煮蛙」的狀態,直至近年香港局勢急轉直下,才驚覺已面目全非。(石頭 攝)

羅家聰說:你以前看這裡任何領域的事情,政治經濟很多都是和內地不同,數據和股市也不同,但你現在慢慢地同化了,沒有分別。歸根究底都是那一句,你是本身在這裡的人適不適應?最初比較著緊較重點的領域,像金融銀行,他會安插人員,但很多領域不知覺間便會被全部更換,甚至一些不賺錢的,例如教育學校也是。因為他要洗腦,也都換了他們的人,你現在看看哪一所大學校長不是內地人?哪個院長不是內地人?

不再有燭光及「六四」集會的維園

悼念「六四」一直被視為「一國」是否可以真正分開「兩制」的指標。回歸後,香港是唯一一個每年都有「六四」公開悼念活動的中國城市。直至「六四」30周年,維園燭光晚會仍有18萬人參加。不過,今年香港的「六四」,維園再沒有燭光。加上近兩年香港緊隨北京「清零政策」,港人已經習慣不能聚集的新常態。

悼念「六四」一直被視為「一國」是否可以真正分開「兩制」的指標。(路透社資料圖片)
悼念「六四」一直被視為「一國」是否可以真正分開「兩制」的指標。(路透社資料圖片)

2022年6月4日當日,有市民堅持身穿寫有「人民不會忘記」黑衣,出現在昔日「六四晚會」集會地點——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

今年香港的「六四」,維園再沒有燭光。(石頭 攝)
今年香港的「六四」,維園再沒有燭光。(石頭 攝)

香港市民說:來很和平地紀念「六四」這天,他們說不是「屠殺」,就叫「事件」吧,怎樣也好,都會用另外一些不相關的理由阻止你,和平也不可以,那還有甚麼自由呢?

今年「六四」,大批港警在維園周圍搜查市民。(石頭 攝)
今年「六四」,大批港警在維園周圍搜查市民。(石頭 攝)

不但維園「六四」燭光被滅,「六四」印記亦被絕跡,包括原本豎立香港大學的「國殤之柱」被一分為二拆走;被髹上「六四」標語「冷血屠城烈士英魂不朽誓殲豺狼民主星火不滅」的港大「太古橋」被校方洗刷一空;支聯會「六四紀念館」的民主女神頭像等紀念物品被警方帶走;由陳維明製作的兩項著名作品,包括位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民主女神像」及香港嶺南大學的「天安門大屠殺」浮雕被清除。

2022年6月4日當日,有市民堅持身穿寫有「人民不會忘記」黑衣,出現在昔日「六四晚會」集會地點—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石頭 攝)
2022年6月4日當日,有市民堅持身穿寫有「人民不會忘記」黑衣,出現在昔日「六四晚會」集會地點—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石頭 攝)

曾經還是「示威之都」的香港

「一國兩制」承諾香港人繼續有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回歸後的香港的確曾經還是「示威之都」,每年「七一遊行」、「元旦遊行」備受國際注目,多次創下遊行紀錄,包括2003年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的50萬人遊行;2019年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兩次遊行,人數分別達到100萬及200萬。但在《港區國安法》生效後,「塞爆」港島的示威人海經已「被消失」,要求官員下台、「光復香港」、「香港加油」等不少口號更成為「煽動禁語」。

在《港區國安法》生效後,「塞爆」港島的示威人海經已「被消失」,要求官員下台、「光復香港」、「香港加油」等不少口號更成為「煽動禁語」。(石頭 攝)
在《港區國安法》生效後,「塞爆」港島的示威人海經已「被消失」,要求官員下台、「光復香港」、「香港加油」等不少口號更成為「煽動禁語」。(石頭 攝)

就連主辦集會遊行的民陣和支聯會都被迫解散,更有多位主要成員被捕,連同數十名泛民人士至今仍身在獄中。在教協、職工盟等逾60幾個歷史悠久的民間組織一一解散下,公民社會正式被瓦解,反對聲音變得微弱,數以千計的議員、律師、教授、醫生和學生淪為「政治犯」。

「後國安時代」下 意大利神父一個人的抗爭

意大利神父甘浩望因嚮往共產主義理想,70年代來到被視為中國對外窗口的香港,致力幫助弱勢社群,見證著香港公民社會的發展。他說,香港公民社會力量消失,對港府管治並非好事。

在「後國安時代」的政治風險下,意大利神父甘浩望仍繼續一個人的抗爭。他說,即使聲音微弱都不應放棄。(石頭 攝)
在「後國安時代」的政治風險下,意大利神父甘浩望仍繼續一個人的抗爭。他說,即使聲音微弱都不應放棄。(石頭 攝)

甘浩望說:他們應該明白100萬人、200萬人去示威,是為了甚麼?一個聰明的政府,見這麼多人示威,這麼多人去燭光晚會,應要去明白,不是鎮壓,不是禁止人們。

在「後國安時代」的政治風險下,甘浩望仍繼續一個人的抗爭。他說,即使聲音微弱都不應放棄。

「一國兩制」承諾香港人繼續有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回歸後的香港的確曾經還是「示威之都」。(路透社資料圖片)
「一國兩制」承諾香港人繼續有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回歸後的香港的確曾經還是「示威之都」。(路透社資料圖片)

甘浩望說:不想發聲,不想行動,甚麼都不想做,會變了一個麻木的社會、大家恐懼的社會。

多個新聞界的聲音被消失 傳統記者「轉型」

香港被消失的聲音,亦包括新聞界。至少10多個報刊、獨立網媒、電台被迫停運,包括《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及多名高層因《港區國安法》被囚押至今逾1年,《蘋果》2021年6月25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後就被迫停運;《立場新聞》2021年12月29日因《港區國安法》而被迫停運,2名高層仍被還押;《眾新聞》亦在2022年初在政治壓力下被迫結束。

前《立場》採訪主任林彥邦現轉型為公民記者,在社交媒體自設網媒專頁,以1人之力繼續報道新聞。對比以往的團隊工作,他認為現在有必要學習擺脫舊有思維。

前《立場》採訪主任林彥邦現轉型為公民記者,在社交媒體自設網媒專頁,以1人之力繼續報道新聞。(石頭 攝)
前《立場》採訪主任林彥邦現轉型為公民記者,在社交媒體自設網媒專頁,以1人之力繼續報道新聞。(石頭 攝)

林彥邦說:我們已經不可能去想像,再有《立場》、《蘋果》,用一個數以百萬計的觀眾群去做一個有影響力所謂自由派的傳媒,是不可能。他不會容許你這樣做,那麼你只可以思考怎樣化整為零。主流傳媒會報道記者會,李家超見記者,即使我想做都不能進去,我現在沒有記者證。剩下需要我這種身份去補位的,通常就是那些街頭發生的事,或是這些所謂「政治犯」出獄,未必在主流媒體的視線內,就算有也不明顯,這些是我要去補的位置。

香港新聞自由排名跌至148

林彥邦於2006年入行 ,曾在多間主流電視台和報章工作。他沒想到如今不但自己曾經工作的新聞媒體因政治原因被迫停運,更與昔日共事的同行「戰友」囚窗相隔。

林彥邦說:《國安法》之後,有很多說話不能講,很多東西不能寫,甚至做一個專訪都不行。沒有預料過寫文章原來是刑事罪行,沒有預料過你說一些你認為是正確的事情,而且那些都是客觀事實陳述,原來會被叫作煽動,而不需要煽動對象,你也不知煽動了誰人。

對於無國界記者組織的全球新聞自由排名,香港由2002年首次公布的第18名,跌至2022年的148位,林彥邦認為數字反映事實。

林彥邦說:排名是一些硬梆梆的數字,但是你親眼看著所有事情一直惡化,然後到2021年《蘋果》、《立場》和《眾》沒了,所以排名跌至低於菲律賓,是合理的。我不知道最自由的狀態是怎樣,我只知道很不自由的狀態是怎樣,就是現在的模樣。

新一波移民潮出現 人口逐年下跌至741萬人

為找回自由的天空,不少港人決定離開。根據入境處數字,過去連續3年香港人口錄得淨移出,今年頭3個月,淨流出香港的人數超過14萬人,人口逐年下跌至741萬人。雖然並沒有具體移居海外的數字,但是普遍被視為新一波移民潮。

為找回自由的天空,不少港人決定離開。根據入境處數字,過去連續3年香港人口錄得淨移出,今年頭3個月,淨流出香港的人數超過14萬人,人口逐年下跌至741萬人。(石頭 攝)
為找回自由的天空,不少港人決定離開。根據入境處數字,過去連續3年香港人口錄得淨移出,今年頭3個月,淨流出香港的人數超過14萬人,人口逐年下跌至741萬人。(石頭 攝)

有份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的英國,是不少港人離港後的目的地,包括香港政治名人、專才、藝人和教授等。而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會長馬仲儀亦是其中之一,不過她對有人表示離開香港是因為要「做更多的事情」的說法就另有看法。

馬仲儀說:我自己有時去討論香港的事,我會很在意去想,在香港的朋友聽到我的評論,會有甚麼感覺?他們已經在受苦,我不知道他們,喜歡聽到我好像為他們發聲,還是會越聽越覺得沉重?我想,說要為了做更多的事情而離開,這句說話是不是沒有人做到?例如你是羅冠聰這些政治人物當然做到,因為他在香港動彈不得,但是對於一般來這裡的香港人,或者我自己,我不覺得可以談得上這樣。

有份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的英國,是不少港人離港後的目的地,當地近年多了港人舉行的集會,遙距聲援香港。(韋平 攝)
有份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的英國,是不少港人離港後的目的地,當地近年多了港人舉行的集會,遙距聲援香港。(韋平 攝)

「一國兩制」史無前例,這個實驗做了25年,多位早前出席英國當地「六四」集會的移英港人,直指香港人當初深信「50年不變」的想法是「天真」。羅家聰則稱全面被控制難以避免,「只是習慣與否」。至於林彥邦則認為,回歸25年充分說明「一國兩制」是不可行,其在於「這地的人跟他們的宗主國是沒有信任可言」。香港人,來到主權移交25年的今天,你們又有何結論呢?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