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鄉以後你還好嗎?(五)】港資深DJ為追求言論自由 赴台做「大齡學生妹」
「離鄉系列」第5集邀請到資深傳媒人、現為跨媒體藝術家的茜利妹,分享離鄉來台的故事。茜利妹曾視香港為終老的地方,但在傳媒界24年間見證自由收窄,令她覺得香港已失去創作自由跟言論自由,並不適合發展藝術;加上致力推動平權的她覺得沒有人權就沒有平權,因此她選擇來台就學,希望「與台灣發生一個藝術關係」。做「大齡學生妹」不是易事,但她說台灣絕對有空間及多元文化。經常笑說自己已過半百歲的她,曾一度因離港而自我懷疑,質疑為何要將昔日苦苦打拼回來的成就推倒,到台灣重新建立人生,在這個過程中,畫畫成為她撫平傷痛的方式。
電台DJ出身的茜利妹(本名:鄭敏妮),從事傳媒工作至今已有24年,曾做過《商業電台》、《D100》、《DBC數碼電台》、「天比高」的傳訊部總監等,主持過的節目包括《茜利妹踩鋼線》、《懶茜廚房》等,不時與圈中藝人交流。作為傳媒人,過去她亦不時關心社會議題,2018年至2020年期間,她便在香港及海外舉行9場《斜槓女皇過海》脫口騷,涉及到土地問題、選舉、推動廣東話文化等。
24年間見證自由收窄 嘆難再自由地從事藝術工作
幾年前,茜利妹已為往後的人生做打算,想晚年做藝術工作者的她,開始四處報相關學術科目,打算再進修。但到2019年「反送中運動」的出現,她開始正式思考去向,並覺得不適合在港發展藝術,原因是她覺得藝術工作最重要的是創作自由跟言論自由,但她親眼目睹這種自由如何逐漸收窄。
她憶述1998年加入《商業電台》,出道於深宵節目《茜利妹踩鋼線》,專門說一些踩界話題,包括另類的性話題,又或者是一些接近罪行的行動,例如偷竊的快感。當時有「聽眾來電」環節,讓聽眾主導了大膽的定位。直至一次因話題過火,她被廣播事務管理局票控,更導致要停節目並上法庭。但在當代,即使收到警告信公司仍然好鼓勵她,知道她不是為犯規而做,而是真的想將話題大膽地帶出並討論。

這一點與現時的香港氛圍非常不同,她說:「那麼到近年就算評論一件社會正在發生的事,可能不是特別很強的態度都會有壓力,因為你再評論多一次、你再說一次就似乎與一些政府機關作對,所以很不同。」
茜利妹又舉例,有7名她昔日的《商台》同事被黨媒《大公文匯報》點名,指他們涉「散播反政府、憎恨中央及特區政府」的訊息。茜利妹激動地說:「哪有做廣播主持做到被這樣彈劾?」不過她也深明,做廣播主持被點名其實只是遲早的問題。她強調,並非要特地說一些激烈言論、針對政府機關,她純粹是憑直覺、有一種表達的渴求。
沒有人權就沒有平權 更加強離港的決心
茜利妹另一為人所知的是爭取平權的相關工作,曾主持電視節目《攣直後援會》、連任兩屆彩虹大使等。然而她覺得,目前若要繼續在香港做支持平權的活動很艱難,因為「沒有人權就沒有平權,你看到香港的人權狀況是怎樣?大家心裡知道」。那到底為甚麼沒人權就沒有平權?茜利妹解釋:「其實我也不是很有一個所謂的政治智慧,去看到很廣闊的東西,但只不過看實例已經知道。最近在大陸,娘娘腔那些男藝人都遭受打壓要他變回男性化,這個已經是訊號、一個指向。吓?他的娘娘腔如果不是裝出來、是天生,即是你正在禁止別人一些天生的質素,那你下一步可以禁止我天生的任何事。」這加強了茜利妹離港的決心。


中年轉跑道做「大齡學生妹」 在台灣重新出發
手持英國廣告相關碩士取錄通知的她,最終在去年年尾選擇來台就學,因為她希望「與台灣發生一個藝術關係」。不過人到半百歲再轉跑道做「大齡學生妹」絕不容易,光是報考大學時便遇到困難。茜利妹說:「最好笑是甚麼呢?因為我報考(學校)啦,原來這裡入學(還需要)大學教授的推薦信,好吧我便問一下。之後回來的消息是說,不好意思因為你年代久遠,你那時候的教授基本上已經退休及可能都不在人世。我心想『吓?1997年很久了嗎?』蠻久的原來、但彷彿昨天。」
最終茜利妹成功入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修讀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重拾讀書的心情,面對一些年齡上可做她子女的同學,讓她覺得非常有趣,但幸好也順利融入校園生活,不覺得有代溝。沒有兒女的她,有時甚至把同學當作子女一樣對待。她想說,只要實行,年紀大讀書也不是問題,台灣絕對有空間及多元文化,非常包容。
因離開而自我懷疑 為何要重新建立人生?
與茜利妹相處過,可能都會覺得她有開朗、活潑的性格,經常大笑,但在笑容的背後,她也有低潮的時候。
或許各離鄉的人也曾經問過自己,為甚麼要離開自己成長的地方?茜利妹也不例外,特別是人到中年,卻要重新起步發展另一跑道。她曾經視香港為終老的地方,但2019年後一切都改變了。「我之前已經用了20年去到我現在這個年紀,到這個……我在香港打拼了一些自我陶醉的小事業,接下來20年我和之前不同。我之前年輕,而家半百(歲)的了,我如何再打拼呢? 我來了台灣大約11個月,那些感覺開始浮現出來。開始想,為甚麼我在這裡?究竟為甚麼……要重新再建立一個人生,即是其實我以為我的人生已經建立好,之後只是順著走。但我現在不是,我是重新,用一個中年的年紀及體能與心態去做一些其實應該年輕時,20幾歲做的事。所以那個矛盾,我開始覺得『甚麼事情?這件事是甚麼?』」。
她續道出令人無奈的現況:「是愛香港,但其實大家面對現實啦,今時今日香港只有(軀)殼,不是我們成長、我們打拼,不是我們經歷的美好的香港。」、「美好的香港,我們曾經同在過。」
用學業建立新人生 慶幸能透過繪畫療傷、舒壓
伴隨著2019年「反送中運動」遺下的創傷,茜利妹慶幸自己在疫情期間重拾畫畫,這成為她療傷的方式。「我開初也胡亂畫了一堆東西,就這樣試顏色。那堆畫雖然抽象、我自己重看都覺得雞皮疙瘩,其實是一種情緒表達,因為我發覺好多都沒有彩色,全部都是暗黑系。」
後來茜利妹畫了一幅數字畫《給香港人.求數字陰影面積》,她形容這堆數字組合成為了「香港專屬的符號密碼」,它們分別是香港人在2019年經歷過的11個大日子,包括「反逃犯條例200萬人遊行、18區催淚彈洗禮、元朗黑夜、太子8.31事件、理大圍城及中大衝突」等。她表示,每一個數字她都有畫面,觀眾如是,因為香港人也經歷過。透過在台灣辦畫展《咪唔記得你個名啊!》,更多觀眾與之產生共鳴,讓他們距離拉近。

曾是節目主持的茜利妹,昔日不時問受訪者對未來有甚麼打算,那麼一年後便畢業的她,又有甚麼規劃?對於是否要回港,她仍未有確切定論。不過肯定的是想再出書,因為她的畢業論文是寫「變裝皇后」,研究台港兩地民主進程的文化上面,性小眾生存在直人或攣人世界上的意義,對於反映那個地方的民主、自由度,是否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她覺得這論文題材,將來也可出版成書。
記者:淳音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