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抗爭電影《香港本色》台灣首映 馬寶康:讓台灣人深思「一國兩制」
講述香港本土主義的紀錄片《香港本色》,本周六(18日)將在台灣放映。導演馬寶康(Malte Kaeding)接受本台專訪,他希望台灣人藉該紀錄片更加認識香港。台灣大選將至,他期望台灣人以香港為鏡,對中國所謂的「一國兩制」有所深思。馬寶康感慨香港民間社會的處境非常困難,包括學術自由不斷收窄,但他說香港精神並沒有消失,而是擴展到海外。
「當政府拒絕回應人民,香港斷斷續續的『反送中』抗爭,逐漸轉化為一場抵抗赤化的時代革命。」
這套曾獲南韓「自由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的紀錄片《香港本色》,由德國政治學家、創立歐洲首個「香港研究所」(Hong Kong Studies Hub)的馬寶康(Malte Kaeding)執導。紀錄片將於本周六首次在台灣戲院公開放映,馬寶康屆時將與曾為太陽花學運領袖的林飛帆對談。
台灣即將大選 香港情況會令台灣人深思「一國兩制」
馬寶康接受本台專訪時指,台港關係密切,而且台灣正值明年大選,這是好時機回顧香港的過去。他覺得香港的情況會影響台灣人對中國的想法:「中國一直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對台灣實行『一國兩制』,這將是解決所謂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但現在每個關注香港的台灣人都意識到,中國政府在『一國兩制』下所做的這些承諾並不是真正可以信任的,而這些承諾也沒有兌現。」
紀錄片曾在英國、加拿大等地播放,反應熱烈,馬寶康說當時的香港觀眾都非常感觸。不過兩年後的今天,還有人會關注香港嗎?馬寶康:「大家仍然關心香港,因為香港的變化實在太戲劇性。我認為這是國際社會從未見過,一個自由社會,享有民主自由的社會,可以在短時間受壓並瓦解。」
馬寶康現為英國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國際政治高級講師,專門研究香港、中國及台灣的關係。他曾在香港讀博士,一直對香港身份認同的發展非常著迷,當看到香港本土主義出現,他很想研究情感如何在本土主義中發揮作用,以及本土的發展或心態。無奈地情感很難單純透過學術論文描寫,所以他選擇用紀錄片的方式展現,因此《香港本色》也成為他第一部紀錄片。
本片製作時間長達三年,由2016橫跨至2019年,從拍攝香港本土派梁天琦和黃台仰等人的自述到入獄及流亡的經歷,及訪問來自不同光譜的政界人士。當中記錄了「反水貨運動」、「魚蛋革命」、立法會選舉,最後記錄「反送中」,以梳理本土主義形成的脈絡。
刻意與梁天琦斷絕聯繫:「所謂外國勢力只會傷害他」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句「光時」口號,最早由梁天琦2016年新界東立法會補選時提出。事後他在「魚蛋革命」案被判罪成,7年後的今天早已刑滿出獄,然而從此卻消失在公眾視野,連出獄時媒體也拍攝不到。馬寶康慨嘆失去了這位好友:「我故意斷絕了和他的一切聯繫,因為我覺得太危險了。 當他入獄,我就沒有再聯繫他或他的家人,因為,你也知道,我認為所謂的外國勢力、外國干預只會傷害他或他的家人。 所以我認為再接觸他是不智的。這很令人悲傷。」
港人已將本土主義情感擴展到海外
作為一個「外國勢力」,今時今日,馬寶康還可以四處演講、舉行放映會,除了中國及香港。他覺得,香港民間社會的處境非常困難。就如早前學者傅健士及海外律師Tim Owen被大學突然取消講座,他認為學界這種先發制人避免受親中人士批評的做法,嚴重影響香港學術自由,加上當紅線不斷改變,學者難以判斷可做哪些研究。
他覺得2020年前大家所認識的香港已經消失,但這並不意味香港精神已經消失,也不代表香港本土主義已經結束,因為港人已將本土主義情感擴展到海外。
梁天琦:「希望下一代重看這段香港歷史,會知道其實我們真的盡了最大努力,希望他們有所啟發。」
記者:淳音 編輯:李榮添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