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潮(二)】港過去25年主要增長動力來自「新香港人」 學者擔心獨特本土價值和文化遭受衝擊

2022.04.01

香港回歸將踏入25年,回歸以來人口增長近100萬人。本台深入跟進發現,當中香港人口結構「大換血」,香港本地人「生育少、移民多」帶來的人口空缺,由「新香港人」填補,保守估算約7至10人中就有1名「新香港人」;同時社會趨向大陸化,說廣東話的人變少,反而說普通話和英文就增多;在港大陸媒體近年倍增,今屆立法會更首現「港漂」議員以普通話宣誓。有香港學者向本台分析指出,這情況是「自然、亦必然發生」,他較為擔心的是,原有香港獨特本土價值和文化遭受衝擊和洗刷,「對香港的發展是好是壞」?

「新香港人」一詞 源自《人民日報》

「新香港人」一詞,源自於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於2013年10月發表題為「人民日報:『新香港人』是推動香港發展的重要力量」的文章。該詞泛指自1997年香港回歸後,赴港定居的中國大陸居民,其粗略分成兩大類:一、是以《前往港澳通行證》,即俗稱「單程證」來港定居的人士;二、是赴港讀書和工作,按港府多項專才和投資計劃獲批來港的人士,即俗稱「港漂」。

港人口增長動力來自新移民 約7-10人就有1名「新香港人」

翻查港府統計處數字顯示,由1997年底至2021年底間,自然增長(即出生人口減去死亡人口)僅為約49.7萬人;單程證移入香港的人口有約112.1萬人,撇除「單程證」來港人士的港人淨移出為約68.1萬人。整合而言,過去25年香港人口增長約93.7萬人,當中主要增長動力來自新移民。

翻查港府統計處數字顯示,由1997年底至2021年底間,單程證移入香港的人口有約112.1萬人。(粵語組製圖)
翻查港府統計處數字顯示,由1997年底至2021年底間,單程證移入香港的人口有約112.1萬人。(粵語組製圖)

而據入境事務處數字,連同2001年推行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2006年推出的「優才計劃」、2008年「非本地畢業生留港/ 回港就業安排」(IANG)、2018年推行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 」等來港人士,截至2021年底,至少累積達20多萬專才獲批來港,而他們如在港連續通常居住不少於7年,就可申請居留權。若加以上112.1萬名單程證來港人士,保守估計香港大約7至10人中就有1名「新香港人」。

「新香港人」主導下香港有何改變?

「新香港人」主導下,對香港有何改變?任教中學生的市民鄧小姐向本台說,認為語言是最大改變,指新生代的「新香港人」日常慣用語言並非粵語。她又笑言,由於新香港人愈來愈多,生活往往感受到是傾向大陸人優先。

任教中學生的市民鄧小姐向本台說,認為新香港人主導下,語言是最大改變,指新生代日常慣用語言並非粵語。(石頭 攝)
任教中學生的市民鄧小姐向本台說,認為新香港人主導下,語言是最大改變,指新生代日常慣用語言並非粵語。(石頭 攝)

鄧小姐說:我接觸的中學生都是說普通話或英文,他們在老師面前就會講廣東話,但是他們私底下就說普通話或鄉下話。在街上聽到很多普通話。你去名牌店,他們(店員)見到說普通話的人都會先衝過去,說粵語的香港人就會待慢。

「兩文三語」政策後 粵語漸見削弱

1997年後港府推行「兩文三語」政策,惟經時間洗禮後,粵語漸見削弱。據港府人口普查,對比2011年底和2021年底,「慣用交談語言」是「廣州話」的5歲以上人口比例下跌1.3%;但「英語」和「普通話」則上升,分別升1.1%及0.9%。至於「能說語言」情況相若,惟幅度差距較大,「廣州話」比例下跌2.1%,而「英語」和「普通話」則明顯上升,分別升12.6%和6.4%。

由2011年底至2021年底,說廣東話的人變少,說普通話和英文就增多。(港府「2021年人口普查」網頁截圖)
由2011年底至2021年底,說廣東話的人變少,說普通話和英文就增多。(港府「2021年人口普查」網頁截圖)

學者:新移民不懂說廣東話 亦認為不需要說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榮譽講師葉國豪向本台分析,雖然港府為讓新移民更易融入社會,如提供粵語、繁體字等培訓和課程,惟隨愈來愈多新移民湧入,提升粵語能力的需求和成效一般。而且港府和企業近年來為迎合需求,提供不少便利中國大陸人的措施,令粵語變得「愈來愈不再重要」。

葉國豪說:不少新移民不懂說廣東話,亦認為不需要說,在學校亦然。長遠而言對香港長遠發展是不好的。我們要知道語言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現在有很多方式,都是遷就內地,早十年、2013年時,香港仍高度討論中港衝突,到現在已轉用簡體字,或用內地方式,我認為這是很大轉變。很難回頭,因為新移民愈來愈多。

市民劉先生向本台稱,認為港人學習普通話是「有需要的」。

市民劉先生向本台稱,認為港人學習普通話是「有需要的」。(石頭 攝)
市民劉先生向本台稱,認為港人學習普通話是「有需要的」。(石頭 攝)

劉先生說:普通話都要學習的,將來很有用,我兩個女兒普通話都很流利。廣東話消失?不會吧,學校都是用廣東話。除非有一天全部科目都普通話教的,那又不是那麼好。至於簡體字我就不太喜歡,因失去文字真諦。

2008年推「普教中」 約67%小學和28%中學推行中

據港府資料,當局因應新移民愈來愈多,大陸來港學生亦按年倍增,於2008年推行「普教中」計劃,讓更多香港本地生配合大陸生學習普通話。據「港語學」中文教學語言資料庫「2020/21年度普查」,現時香港約67%小學和28%中學,實行「普教中」。

「港語學」中文教學語言資料庫「2020/21年度普查」指,現時全港約67%小學和28%中學,實行「普教中」。(「港語學」網頁截圖)
「港語學」中文教學語言資料庫「2020/21年度普查」指,現時全港約67%小學和28%中學,實行「普教中」。(「港語學」網頁截圖)

去年中,中國教育部更建議香港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和簡體字地位,並將普通話教育融入考評體系,以增強語言與國家認同。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再於去年底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亦特別提到港、澳、台,深化普通話教育,合作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提高港澳地區普通話應用水平。

香港教育局長楊潤雄雖然無正面響應立法,但稱隨大灣區發展,認為港人學習普通話和簡體字「百利而無一害」。事實上,由2002年至2020年間,當局發表的《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曾多次重提「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也應具備認讀簡體字的能力」,及以「用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引起社會爭議。

港人:粵語是香港人特色 不希望粵語消失

90後市民伍小姐向本台強調,粵語是香港人特色,亦是重要香港文化,並不希望粵語消失,又指正因擔心香港教育和港府政策過度大陸化,例如全民強檢,「並沒有體諒現在香港的實際情況,就強迫實行政策」,很多人被打亂原有的人生規劃而選擇離港。

90後市民伍小姐向本台稱,擔心香港教育和港府政策過度大陸化,很多人被打亂原有的人生規劃而選擇離港。(石頭 攝)
90後市民伍小姐向本台稱,擔心香港教育和港府政策過度大陸化,很多人被打亂原有的人生規劃而選擇離港。(石頭 攝)

伍小姐說:這裡是香港,不應甚麼都是以普通話而行,只有國民教育沒有通識科。出來工作就明白,通識所教的批判思考很重要。以前很理想地計劃,到某個年齡就組織家庭和生育。現在問題是與大陸同化,你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接受一些......是與你從小接受的資訊不同、歷史和概念會不同。那麼多香港人移民,就是不能接受單一化生活方式,只可聽從某一方指令,沒有自己選擇,這已不是自己的生活。

港府、傳媒頻現簡體字及普遍話 學者憂港本土文化漸消失

除了教育層面,社會周遭出現大陸化亦引來不少爭議。除了香港公共設施、政府部門服務,都增設簡體字和普通話,近來不少市民更發現,在香港新田和紅磡多個路牌出現簡體字。

香港傳媒亦然。香港最大的電視台無線電視2016年起就率先推出新台J5,在黃金時段播出的全部是普通話節目,包括新聞報道和財經節目,字幕亦全用簡體字。

而香港政府新聞處的新聞發布系統上有200多家本地、大陸和海外傳媒機構,當中大陸媒體數目回歸以來增加一倍多,絕大部分是隸屬中央或省市級政府的官媒,如鳳凰衛視、深圳衛視、中央台等,近年頻頻出現港府記者會,愈來愈多官員需用普通話回答發問。

就連新選舉制度下的首屆立法會亦「改頭換面」,引入中國化特色,90位立法會議員首次面向國徽、唱國歌完成宣誓儀式,當中首現有議員以普通話宣誓,包括「港漂」孫東、周文港、譚岳衡。

學者葉國豪向本台總結指,香港現時移民潮與過去不同的是,不少香港本地人離開就不會回來,當中人口空缺主要就是新移民去填補,故必定對香港人口結構和文化、語言、人民之間互動、政治態度、價值觀等產生衝擊,「如新移民對政治取向較為保守,傾向投票予建制派居多?相信有不少人會擔心能否回頭」。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