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年內至少5港人店進駐西門町 議員籲港人建社群增倡議力
近3年從香港來台人數每年上升,最近短短1年間,西門町至少有5間港人小店進駐,市議員吳沛憶近月開始去拜訪這些小店。她稱讚港人在經營時懂得排除萬難,不過在取得定居的路上荊棘載途,她說當地包容性強,建議港人增大倡議力量,議員也容易找到窗口咨詢。吳沛憶覺得人道支援有緊迫性,會她盡力協助在台港人,但同時解釋,港人在台身分有工作權、公民權等不同層次糾結,需時討論。另外,吳沛憶慨嘆過去3年香港變遷之大,勸勉台灣人要自覺以此為鑑。
萬華區包容性強聚集不同社群 建議港人建社群增倡議力量
港人去台北旅行,可能都去過西門町,該區的台灣地道小店林立,在巷弄裡總會發掘到不同的小店。隨著港人移居台灣的數字上升,西門町出現了不少香港人開立的店鋪。僅僅在過去1年,西門町已有至少5間由港人新開的店舖。西門町屬於萬華區,當區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吳沛憶也有留意到這個變化,因此近月走訪一些港人開設的小店。
沛憶說台灣作為國際都市,會有不同的社群聚集,例如台北車站旁邊有印尼街,中山北路那邊有菲律賓人社群的街道,裡面就有很多他們的商店。而萬華區的特色是包容性強,除了有香港人,還有東南亞人,「本來就很多異國的社群跟文化,會來到萬華這個地方」,她建議香港人也可以考慮形成一個社群。
吳沛憶說:因為大家可能有很多的資訊 ,可以互相的流通,未來在台灣社會裡面要進行倡議呀,比如說希望政府可以有甚麼樣的政策或法令的修改,他都會形成一個比較強的力量。像我們民意代表,我們也會比較找得到窗口,可以來去咨詢或互相溝通了解意見跟想法。比如說當我想要去咨詢在台北的香港人,例如說你們對於西門町商圈的發展有甚麼樣的想法的時候,會知道我可以找誰來詢問。
以對待朋友的心態 去認識並協助在台港人
繼早前走訪港式小食店「港記」,沛憶這次拜訪剛於4月開業的書店「飛地」,了解店主張潔平開店的初衷、店內特色等。沛憶指,近幾年與香港人主要在權益相關議題互動,例如協助香港邊城青年與市政府執法單位進行協調等;又或與台灣香港協會溝通,了解他們希望讓台灣人更關注甚麼香港議題。隨著漸多港人到台北生活,居留甚或是定居下來,她覺得除了要關心權益外,更像是對待朋友一樣,「你有一個朋友可能來到異地生活,那怎麼樣讓他的生活環境對他來講是可以最友善的、最親切的」,因此她希望認識更多在台北,尤其是在萬華開小店的香港人,了解他們有否遇到甚麼困難。
她發現,在營商方面,這些香港店家都會有方法排除障礙、生存下來,而現在他們普遍遇到的,都是定居跟居留身分上面的問題,可能有一些法規需要克服。
經營問題可自己排除 但爭取定居之路荊棘載途
談及香港人來台灣這個議題,她覺得要分幾個層次討論,例如公民的參政權,還是只是有定居或者是居留的層次。以台灣本土的社會氛圍與政治氛圍來說,沛憶說台灣的法規本來對外國人來台灣工作,基於比較保護本土就業的精神,是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度,這不止是針對香港人,「所以很多進入到法案層次討論的時候,他就會有工作權、公民權等等很多不同的層次糾結在一起」。她覺得大家可以一起討論,至少先就生活這個層次上,基於人道支援的精神,可以盡量友善。
吳沛憶說:我覺得以現在香港政治氛圍來說,人道的支持是有時間緊迫性的,所以我們應該在能夠進來台灣,然後能夠生活在台灣這件事上,我覺得能做到先去做。那至於說公民權或剛剛講的工作權等等這些說法,因為都牽涉到連動性,還有面對其他的國家 ,我們是不是台灣要同等的開放,他需要比較長一段的討論時間。所以我覺得這個部分可以慢慢來的去凝聚這個想法,然後有些可能用個案或另外的方式再來處理,這個部分我覺得是比較第二個階段。
台港共同面對的中國「威脅」 「台灣人本來自己就應該有自覺」
吳沛憶或不算是為港人熟識的「撐港議員」,但其實她在這幾年間也默默關注相關議題。《時代革命》上映初期她就主動提出和台港會共同主辦包場活動;7月她亦參觀「備份一座城市」展覽,了解《香港蘋果日報》從1995年開始到2021的報業歷史。
吳沛憶曾任民進黨發言人、當時也在台灣總統蔡英文競選總部擔任媒體創意中心副主任。因為政黨的工作,她過去也認識一些香港的政治人物。例如她記得第一次認識前《立場新聞》記者何桂藍是在約7年前,當時在韓國首爾一個青年組織舉辦的論壇,到2019年便透過網絡看到她在香港抗爭現場直播,她說「和當時完全沒有辦法想像,香港會遇上這麼大的一個變遷」,到現在何桂藍更身陷囹圄。
當問到香港所發生的一切對台灣來說有甚麼啟發,沛憶說台灣尤其是這一代的年青人沒有看過警察鎮壓,都是聽長輩憶述以前戒嚴時期的歷史。但當台灣人透過網絡看到2019年「反送中」示威時港警鎮壓的畫面,「大家便想像得到所謂的人權自由被侵犯是一件甚麼事」。
吳沛憶說:那不是我們要的 ,也不是我們可以接受的。所以對台灣人的路在啟發上面來講,應該是說台灣人其實大部分人本來就會說,民眾都會選擇自由。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當我們失去這些東西的時候 ,那你的生活會變成甚麼樣子,很難去想像。但是從中國對待香港的暴行上,台灣人是可以知道那是甚麼場景,然後更堅定自己選擇的價值跟立場。
沛憶強調「香港人沒有義務要來提醒台灣人,其實我覺得台灣人本來自己就應該有自覺。」
記者:淳音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