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道|中國豪華郵輪的北極探險:是愛國遊客?還是軍事代表?
2024.11.08
本報導由自由亞洲電台(RFA)調查報導組與挪威廣播公司(NRK)聯合製作,英文版可在此閱讀,NRK 的相關報導可在此閱讀。
7月下旬的一個清晨,一艘標榜著提供頂級北極旅遊體驗的探險郵輪,緩緩地駛近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的尼奧勒松(Ny-Ålesund)碼頭。
尼奧勒松位在北緯79度,這裡是人類在地球上最北端的定居點。在荒涼的北極冬季裡,這個小鎮大約只有30名居民。
總部位於北京的旅行社「船客」包下了整艘郵輪,為來自香港、上海和北京的183名中國遊客提供服務。這趟為期兩周的「北極三島之旅」,每位乘客至少支付了13,000美元,旅行社承諾帶領他們「奔赴地球穹頂」,並在「世界盡頭尊享中國服務」。
中國遊客們統一穿著印有北極熊標志的紅色外套,踏上這趟行程的第一站:北極黃河研究站。
這群中國遊客的到訪在旅行社的博客中被大篇幅介紹,充滿愛國元素的影片中,他們揮舞著國旗、慶祝中國黃河站成立20周年。
「黃河站不僅是中國科學家在北極的家園,更是中國科學事業在極地取得重要突破的象徵。每一塊磚瓦都見證了科研人員在這片冰冷大地荒的奮鬥和卓越成就,」旅行社網站上的文章寫道。
文章還把這場二十周年的慶祝活動場景與「奧運會上升起中國五星紅旗的時刻」相提並論。活動中,上百名中國遊客在帶有中國共產黨風格的紅色橫幅下揮舞國旗。
人群中,一名身穿中國人民解放軍制服的女子被拍到行軍禮,並在黃河站四處拍照。她的右臂上清晰可見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臂章,肩上掛著兩台專業相機。
RFA及NRK查閱了相關文件,並對政府官員、專家進行訪問後發現,這場慶祝活動引起了挪威當局的警覺。斯瓦爾巴島對軍事活動或符號都有嚴格限制,《斯瓦爾巴條約》明確禁止外國實體進行任何軍事行動。
然而,中國的代表顯然無視了這些限制。專家指出,這一系列行為典型地反映了中國日益願意突破法律框架,來展現其影響力和實力。
RFA和NRK的調查發現,這艘郵輪上至少有8名遊客是解放軍退役軍人,其中部分人似乎仍活躍於中共的武裝力量。他們在北極的郵輪以及斯瓦爾巴島上,進行了一場協調一致的民族主義展示。
這些慶祝活動中的愛國主義與專家所說的中國所採用的「灰色地帶」戰術一致,北京利用模糊的軍民界限來展示其權力。
中國觀察家警告,西方對於應對這種地緣政治操作的準備仍然不足。
「中國在北極的野心反映出一個明確的長期戰略目標:中國想在北極成為一個重要的存在力量。」華盛頓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中國的高級研究員孔適海(Isaac Kardon)表示。
研究中國外交政策和海洋戰略近二十年的孔適海,認為這些遊客的行為及其慶祝活動的背景頗具深意。
自2018年宣稱自己是「近北極國家」以來——儘管中國沒有北極領土——中國一直通過法律、軍事、商業和個人渠道穩步擴大其在北極的存在。
斯瓦爾巴島已成為最新的角力戰場。
大國爭奪的北極戰場
斯瓦爾巴是偏遠的挪威群島,面積約為夏威夷的兩倍,距離北極不到1,000公里,距挪威本土約650公里。
這個群島以其壯觀的山峰和冰川而著稱,地理位置在戰略和科學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它靠近俄羅斯的科拉半島——俄羅斯北方艦隊和核潛艇的駐地——使它成為軍事和資源利益的前哨。
從斯瓦爾巴收集的雷達數據可以協助導彈軌跡計算和衛星校正。專家警告,在戰爭發生的情況下,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導彈穿越北極空域——這是從北京到華盛頓的最短路徑。
「斯瓦爾巴在涉及北極的大規模沖突中可能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最近的一份報告提出警告。
「如果中國與美國的緊張關係繼續惡化,北極將成為中國通往歐洲的唯一的重要能源運輸路線,」孔適海解釋。
北極冰層的融化開啟了新的航運通道,斯瓦爾巴周圍的水域將在全球貿易和變化中的地緣政治動態中變得更加關鍵。
隨著這些變化的出現,斯瓦爾巴的治理——過去乏人問津——現在成為了各國關注的焦點。
1920年簽訂的《斯瓦爾巴條約》授予挪威對該群島的主權,同時允許簽字國從事和平的科學和經濟活動。條約禁止任何具有「戰爭目的」的行為,並授予挪威在島嶼上執行這些規範的權力。
俄羅斯人在此已經活動了數十年,最初是在冷戰期間進行採礦作業。 如今,他們仍然在這里有一個礦山小鎮巴倫支堡(Barentsburg)和一個研究站。
中國於1925年加入《斯瓦爾巴條約》,但直到2004年才建立科學站;北極黃河研究站的成立是中國在北極野心的重要里程碑。
根據中國的官方網站,該研究站支持冰川學的科學觀測、監測和研究,並進行生態學、空間物理學、大氣研究和地理信息等研究。 目標是「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其他挑戰的全球努力作出貢獻。」
但一些專家對於「純科學研究」的說詞存疑。
「事實是,對於像俄羅斯和中國這種威權國家來說,特別是那些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機構,實際上並不存在完全獨立的民間機構,」挪威北極大學的政治學教授及中國北極利益專家蘭馬克(Marc Lanteigne)說。
「任何活動,不論如何強調其性質是民用的,信息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反饋給軍方。」
去年,俄羅斯在巴倫支堡舉行了挪威官員形容為有軍事色彩的遊行——這在斯瓦爾巴前所未見——人群在遊行中支持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軍隊。 大約50輛車輛,包括卡車、拖拉機和雪地摩托車,駛過小鎮,許多人揮舞著俄國國旗。 一家俄羅斯公司因未經授權使用一架飛越小鎮的米-8直升機而被罰款。
蘭馬克分析,挪威對於這座島上俄國——以及如今的中國——上揚的民族主義展示感到憂心。
挪威極地研究所(The Norwegian Polar Institute)作為斯瓦爾巴群島的管理機構,在一份內部報告中對郵輪遊客在中國研究站前舉行的高調慶祝活動發出了警告。
自由亞洲電台和挪威國家廣播公司看到了這份內部報告。報告特別提到了中方一些「特別有問題」的行為,表明中方根本無視規定。報告提到,在慶祝活動舉行一個月前,挪威當局明確拒絕了黃河研究站懸掛慶祝橫幅的請求——但黃河站仍然把橫幅高高掛起,並有中國科學家及遊客在橫幅前拍照。
挪威極地研究所在報告中指出,遊客似乎「準備充分」,帶著中國國旗和貼紙,且拍攝照片的方式顯示「這些照片很可能會被中國當局使用。」
報告特別提到了穿著軍裝的女子,並指出這是解放軍的服裝。報告說,挪威當局對如何處理這一情況感到無所適從。
挪威極地研究所所長官員卡米拉·布雷克(Camilla Brekke)告訴自由亞洲電台和挪威國家廣播公司:「新奧勒松是一個挪威的研究站,我們不認為各機構在那里懸掛橫幅有任何助益,因為我們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科研國度。」
「在新奧勒松,如果各研究機構都開始在租用的建築物上懸掛這樣的橫幅,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運作方式。」
一些專家擔心挪威政府在這件事上處於被動狀態。
「我感覺挪威政府在這方面仍在努力跟上形勢。」 蘭馬克說。
北極研究所智庫資深研究員安德烈亞斯·奧斯塔根(Andreas Østhagen)提出警告,挪威政府對地緣政治問題的整體沉默是有後果的。「談到斯瓦爾巴群島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時,挪威的策略一直是靜觀其變,甚麼都不做,」他寫道。
「挪威對斯瓦爾巴問題越不坦率和透明,越有可能出現誤解和陰謀論,甚至是在親密盟友之間都有可能發生。」
在內部報告之後,挪威政府表示,已與中國駐奧斯陸大使館會面,並重申了對國際訪客的期望,強調「新奧勒松的所有活動必須是民用性質的。」
挪威政府要求中方對穿軍裝的人員作出解釋,並被告知這是「一位私人成員或郵輪遊客,穿著適合北極荒野的軍事風格服裝,」他們告訴自由亞洲電台和挪威國家廣播公司。
中國駐挪威大使館表示,郵輪乘客是獨立訪問斯瓦爾巴的私人遊客。「中國在新奧勒松的科學團隊並未邀請任何遊客參加相關的慶祝活動,」大使館告訴自由亞洲電台和挪威國家廣播公司。
「中國一直根據國際法積極參與北極事務。」中國駐挪威大使館在回應中寫道。
不過,中國大使館並未直接回應為何中國科研站不顧規範,仍然展示橫幅和國旗,以及為何允許軍裝出現的問題。
「灰色地帶」
船客的首席執行官李帆告訴RFA和NRK,在此行之前,他們早已向黃河研究站報備。他們準備了大量的國旗及貼紙,帶來了自己的橫幅,計劃在這天共慶黃河站建站二十周年。
黃河站並未對他們的計畫提出異議。
「當天黃河站的工作人員有出來跟我們做一些交流,大家還是蠻高興的。」李帆說。
船客的社交媒體賬號上,還發布了另一段慶祝活動的視頻。
視頻中,有八位遊客對著鏡頭介紹是解放軍退伍老兵,並在愛國歌曲的背景音樂下排成一列行軍禮,喊道「在北極向祖國敬禮」。隨後,這群老兵聚在一起分享他們在前線打仗的故事。
李帆說,船上有許多解放軍老兵「純屬巧合」,當船客意識到有這麼多老兵在船上後,組織了這個特別的儀式及聚會,並錄製視頻。他還表示,影片中的都是退役軍人,因為現役的中國軍人很難出國旅行。
然而,一名在視頻中自稱為劉瑛的遊客,正是在斯瓦爾巴被拍到穿著解放軍軍裝女士。她在鏡頭前介紹自己於1976年入伍,曾參加1984年的中越戰爭,並給出了她所在部隊的名稱。
在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任教的的解放軍研究專家林穎佑對她的制服分析,確認這是2023年中國國防部向民兵及專武幹部發放的「21式作訓服」。 他表示,這種制服只限於軍事相關人員使用,一般平民無法取得。
同一款的「21式作訓服」與中國國防部網站上的介紹吻合。
林穎佑分析,根據她的年齡、制服和其他描述判斷,劉瑛很可能是一個地方民兵單位的成員。
民兵是中國三大武裝力量之一,另外兩個是解放軍和武警部隊。
截至發稿,劉瑛並未回覆採訪請求。
然而,不管劉瑛或其他解放軍老兵的身份為何, 「中國退伍軍人在北極揮舞國旗並行軍禮的影像,是非常好的大內宣。外國人可能不把它當一回事,但對中國來說這是一種好像我們已經佔領這個地方、在這里伸張主權的畫面。」林穎佑說。
「中國試圖在法律模糊地帶運作——用各種形式去刺探邊界,但又不是直接違反法律。」他補充。 「這一次,我們看到穿解放軍制服的退伍軍人;下次就不是派退役的,是派現役的;或派現役的,但不穿軍服,一步步去刺探、測試你的底線。」
孔適海也認為,這類行為典型地體現了「灰色地帶」戰術——雖然沒有明顯違反規定,但卻在推動邊界。
「一方面,這可能看起來是愛國遊客在表達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它微妙地讓中國在當地的存在正常化,並將可同時服務於環境數據收集和軍事情報的科學活動合理化。」
他說,此類事件可以用來試探,特別是來自挪威和其他北極國家的反應,幫助中國了解哪些行為是被容忍的。 「考量到北極對美國、俄羅斯以及中國的戰略重要性,毫無疑問,這種加大在當地的存在感的行為是有意為之的。」
外交難題
幾位熟悉外交討論的消息人士透露,挪威不太可能在對抗中國問題上扮演領導角色。
「像許多國家一樣,挪威在與中國的往來中沒有太多的籌碼。」孔適海說。
對北京公開的批評可能會招致嚴重的後果,比如2010年,當挪威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中國人權鬥士劉曉波,中國禁止了挪威鮭魚的進口長達六年。
不過,只要情況持續,北京在北極採取更強硬策略的空間就會繼續擴大。
上個月,中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中國海警與俄羅斯在北極進行了聯合演習。
此前,在9月,中俄官員在北京會面,討論在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資源開採問題。更早之前,中俄代表曾在斯瓦爾巴會面,探討在斯瓦爾巴上皮拉米登(Pyramiden)(前蘇聯採礦中心)建立聯合研究中心的可能性。
「因此,我會說這是中俄正在探索的新形式——找到一種方法,接近『紅線』而不跨越它,」蘭馬克(Marc Lanteigne)在提到黃河站慶祝事件時說道。
「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信號,清楚地表明中國在斯瓦爾巴的活動上,開始更加直接地偏離挪威的規範。」蘭馬克認為,這是挪威政府必須正視的緊迫挑戰。
「我認為必須意識到,隨著北極整體開始軍事化,斯瓦爾巴無論願不願意,都會被捲入其中。」
責編 :鄧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