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教育】新公經社科需學「習近平思想」 前老師:難有持平開放國際視野認識世界
香港初中公民、經濟與社會科將於9月新學年全面推行,取代原有的生活與社會課程。教育局周三(7月31日)公布課程指引,首次引用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包括要向中三學生講解「習近平思想」;另外之前生活及社會課必讀的「世界公民意識」及「國際政治格局」等內容,亦不復存在。有前香港教師認為,假如只單純教授「習近平思想」而忽略歷代中國領導人,如同搞個人崇拜,對全面認識國家歷史無幫助,同時學生亦難以有持平開放的國際視野去認識世界。
《愛國主義教育法》相關內容 約佔近兩成課時
教育局向所有中學發布的公民、經濟與社會科課程《指引》提出6個學習範疇,包括「個人與群性發展」、「時間、延續與轉變」、「文化與傳承」、「地方與環境」,以及「資源與經濟活動」及「社會體系與公民精神」,後兩項旨在「幫助學生知道自己既是社會一份子,亦是中國人的身分,並以社會一份子的角度來認識自我和探索發展機遇。」
《指引》強調課程總目標是「立德樹人」,培養學生國家觀念、國家安全、守法意識、國民身分認同等,來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另外指引將部分課程內容與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內容對照,例如「在中央國家機構的領導下,國家參與國際事務的發展情況」課題,與《愛國主義教育法》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從《憲法》看國家的政治體制」課題,則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關;另外「守法與維護國家安全」課題,亦與國家安全和國防等相關。
學習時數方面,初中3年的總課時為100小時,共150節40分鐘的課堂。當中與《愛國主義教育法》相關的內容,約佔近兩成課時。
前老師:只熟讀習近平 無助全面認識近代中國史
曾經在香港中學任教多年的老師一心(化名)表示,要求教師向學生教授「習近平思想」屬意料之中,但最大問題在於假如只熟讀習近平,而忽略中國歷代領導人,對全面認識近代中國史毫無幫助。
一心說:「整個中國共產黨,將毛澤東、鄧小平、以至習近平都列為指導(思想)。若不是全面認識各任領導人提出的一些綱領,當中有甚麼變化和分別,甚至成效作比較,就會變成單獨的個人崇拜,多於真正全面認識黨史國史。究竟是純粹一個潮流或想討好,還是想學生全面認識祖國或中國,反而才是著眼點。」
前老師:進一步「去通識化」 無法有國際視野了解世界
新課程又把原本生活及社會課必讀的「世界公民意識」及「國際政治格局」等內容刪去,一心形容是進一步「去通識化」,學生無法再用持平開放和國際視野去了解世界。
一心說:「學生可接觸到的知識和對世界的認知,將會越來越狹隘。當學生用這套意識去接觸世界公民意識,自然會有對比,甚至更易產生對抗情緒,同時不再以一個持平角度比較不同意識,或去理解和分析,而是先有一個既定國民身分意識,再同對立的世界公民意識接觸和比較。」
除了課程大綱,《指引》亦提醒教師,任何違反法律或人倫道德事件或課題,都不應作為探究學習的題目,不存在討論或妥協的空間,同時要從《憲法》和《基本法》理解國家和香港特區的憲制關係。一心認為,這樣會成為比宗教信仰更為嚴苛的「聖旨」,令學生難以再學習和認識批判思考。
目前除了公經社科,中文、中史科及高中讀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都已推行相關愛國教育。
記者:淳音、宋子杰(倫敦) 編輯:施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