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团购】港疫情禁晚市堂食 街坊组团购跨区「食好嘢」兼撑小店
第五波疫情令香港餐饮业陷入低谷,大集团连锁店也无一幸免,反观有小店尝试另觅出路「疫」市求生。有太古街坊由起初纯粹想「夹单」跨区买食物,不时组织团购光顾不同小店,到后来不同小店也学会这套团购模式,自行举办「自家团」,扩大接触其他地区的街坊。在互相帮忙下大家得以在疫情下继续营运,更拉近了街坊之间的距离。
疫情下港府屡次禁晚市堂食,没有「住家饭」吃的港人也渐渐习惯叫外卖,但路程所限,餐厅的选择大多局限于区内。疫情初期,已有不同地区的街坊自发组团点餐,其中由太古街坊组成的团购群组「太古同怒人」至今仍相对活跃。
太古街坊馋嘴及想支持良心小店 团购愈做愈多
「太古同怒人」接受本台访问时说,群组成立于前年8月,当时单纯有街坊想找人一起「夹单」买烧卖,分担运费。太古「黄店」不多,其后陆续有街坊再在群组提议「夹单」买不同地区的食物。热爱寻找美食的他们,眼见当时疫情下有不少「良心小店告急」,因此举办愈来愈多团购,至今已举办超过450 团。群组由起初约百人,至今已有超过1千人。数位成员则以义务形式,用公馀时间集合区内街坊的订单,并订购区外小店的餐点、联络不同店家、再在区内定时分发及协助管理人流等,他们说全赖街坊支持及信任才能延续至今。
「太古同怒人」说:我也住了(太古)2、30年,未参加团购时其实我不觉得在这个区会认识到街坊、见面时会打招呼,或者一些人会觉得太古这班「离地」中产,已经上岸,不会关心社会。但经过办团购,你会见到其实仍有这么多人,即是仍有希望,可能他们未必亲身做,但他们也会支持「黄圈」。
由街坊主导到小店组「自家团」
经历两年多疫情,起初团购以自区街坊主导,定期挑选想试的食物。后来有约6成他们光顾过的餐厅可以组「自家团」,再于不同地区做团购外卖直送。「太古同怒人」强调他们本身的角色只是客人,群组内大家地位平等,对于能够与餐厅分享经验,帮助他们发展新业务,群组感到高兴。
「太古同怒人」说:我们也有想过,如果我们一直帮他们做,就只能送(做)我们这区(的团购)。我们也有另一个方向就是教这些店铺怎样做,现在有些常规来太古办团购的店铺或餐厅,一开始也是我们有帮他们做,后来他们,可能我们的经验传授、或他们自己也学懂如何做团购,从而再去其他区。
学会团购小店也能自救 占9成生意额
位于炮台山的火锅店「头啖汤」,负责人Horace 对本台指,疫情初期因出现「边炉家族」,令大多数港人担心「打边炉」会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因此生意大受打击,每个月亏损约10万元,后来认识到「太古同怒人」便开始做团购,除了会卖火锅套餐、也有午餐米线,后来更推出急冻汤包等,现在团购占9成生意额。
Horace说,他们昔日主力做太古团购,到后来有其他地区团购,例如去过沙田、青衣等,现在一星期也有约3团。他说,起初主要依赖一班「太古同怒人」义务形式帮忙,后来他学会整个团购流程,可以做「自家团」。不过他坦言成效相对地区街坊自发的团购小,因为以店家专页发放资讯,接触层面暂时较弱。
Horace说:我要自己学会怎样做,令他们(「太古同怒人」)不会这么辛苦。人际之间的关系、(地区团购)管理人的关系也很好,有很多不同地区,例如九龙湾,「太古同怒人」也会转介我们过去,大家一起商讨(合作)。大家知道某些店铺需要帮忙时,大家的力度、关系也很结实。好神奇,能够结合到很多不同的人。
街坊与小店「一拍即合」产协同效应 更能联系街坊感情
位于鰂鱼涌的食材店「叁兄」负责人Kelvin 则对本台指,他们本身开店初衷也是想寻找不同香港品牌及产品介绍给街坊,表达不一定要依赖大陆供应,香港也能自给自足,甚或一些外国入口货的价钱也不一定「离地」。因主售急冻食物、海鲜等等,所以疫情对他们的影响相对不大。后来「太古同怒人」与他们可谓「一拍即合」,令他们认识到更多跨区小店,合作寄卖可储存的急冻食物,变相可以互补不足。可增加销售渠道,让街坊团购,就像一种协同效应。现时已有约5间小店与他们合作,产品包括糖水、饺子、汤包等。
Kelvin说:我们也会通知「太古同怒人」,告诉他们我们接下来会做这个产品,也会透过他们的群组发放这些资讯。最开始我们还未熟悉时,会用网页版,相对复杂,客人未必习惯网上购物。我们便会和他取经,用团购形式开一张Google 表格,他们也会教我们做。
「太古同怒人」、Horace、Kelvin三人都不约而同认为,要在疫情下维生虽然困难,亦有人会觉得见面少了,距离更远。但团购的出现反而拉近了不同地区街坊的距离,透过大家互相支持,仍有一丝希望撑下去。
记者:淳音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