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創傷】港研究指逾一成受訪者疫後一年現「創傷後遺症」
香港疫情至今持續兩年多,不少人出現抗疫疲勞及面對精神困擾。理工大學研究調查發現,逾一成受訪者在疫情爆發後一年,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並預料經歷第5波疫情後,會有多達3至4成市民出現這徵狀。世界各地都有就大流行期間,各地民眾的精神健康進行研究,結果都顯示,民眾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
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團隊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即香港爆發第四波疫情期間進行調查,了解香港市民在疫情爆發一年後,出現精神創傷的普遍程度。調查以電話訪問了3011名市民,以及與其中31名長者深入訪談。
逾一成受訪者疫後現創傷後遺症 料第5波疫情後更嚴重
結果發現,有12.4%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PTSD symptoms),包括有侵入性記憶、過度興奮、迴避行為;而失業或沒有個人收入、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較大機會出現創傷後遺症的徵狀。
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強估計,經歷第5波疫情後,會有多達30%至40%市民有創傷後遺症徵狀,因為第5波疫情比以往嚴重。
岑浩強說:為甚麼我會說第5波比較多?這是比較邏輯性的估計,第5波比較第4波,每天有幾多人確診?醫院收不了那麼多病人,其實真的比較有點創傷。持續性可能真的有影響,即持續這兩年都還有(疫情),除了覺得疲倦之外,都會有一些積累性影響我們,連去吃飯、旅遊都不行,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家,如果想些負面的事情,都會增加這個問題。
花較多時間看疫情新聞的受訪者 有更嚴重的創傷後遺症
團隊亦發現,觀看疫情新聞的時間和創傷後遺症徵狀的嚴重程度有關。每天觀看多於1小時疫情新聞的受訪者,一方面會更遵從防疫措施及相關建議,但亦會有更嚴重的創傷後遺症徵狀。岑浩強估計,部分人或因看到誇張失實的疫情資訊而受到困擾,建議市民避免長時間收看相關內容。
被問到受訪者的創傷後遺症,是否基於抗疫即受港府實施疫苗通行證而感到壓力,還是因為擔憂染疫?岑浩強說,電話調查中未有追問相關部分。
研究項目獲得食衛局醫療衛生研究基金(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撥款逾140萬港元,研究結果上月於BMC Psychiatry及BMC Geriatrics學術期刊發表。
受訪長者感憂鬱和無助 「不如死咗佢算」
研究團隊與其中31位65歲或以上長者進行訪談,發現受訪長者認為新冠病毒傳染性很高,在家避疫令他們感憂鬱和無助,有人甚至表示「不如死咗佢算(粵語,意指:不如死了算了)」。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蕭婉文建議,社會除了須向長者提供更清晰的疫苗資訊,亦應投放更多資源在長者的支援網絡,特別是強化長者於疫苗接種前後的支援,以釋除他們的疑慮。
世界各地民眾受疫情影響 均出現精神健康問題
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期間,亦增加各地民眾的焦慮和壓力,包括亞洲國家日本及韓國。2020年,日本的自殺率11年來首次上升,其中女性自殺率急增近15%,當中原因亦包括疫情影響,社會更出現了新的名詞「冠狀病毒憂鬱」。英媒BBC去年2月報道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韓國五分之一成年人擔心自己患抑鬱症,目前韓國有自殺想法的人數,同兩年前相比增加了10%。
世界各地都有對疫情帶來的精神健康影響進行研究。英國牛津大學去年4月的研究顯示,早期新冠疫情康復者會有數個月出現沒有味覺或嗅覺,但現在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康復者在6個月內出現嚴重程度不一的精神疾病,或者神經受損的徵狀。研究顯示,在23.5萬名新冠狀病毒患者中,34%的患者後來被診斷出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甚至更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最常見的問題包括焦慮(17%)和情緒障礙(14%)。
《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造成意大利民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比例高達30%,高於美國的「911事件」、日本「311事件」以及美國的卡翠納颶風,僅次於SARS或MERS疫情時的32%。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