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隔离令】港隔离设施大部分仅用两月 分析:倒钱落海损害民生
香港周一(30日)起撤销隔离令,新冠检测呈阳性亦毋须申报,无征状人士可如常外出或上班。回顾过去3年,港府不但用了6000多亿港元抗疫,更斥资兴建多个社区隔离设施,大部分只使用短短两个月,更有方舱未启用就作废。评论认为,港府盲目跟随北京的做法,不但「倒钱落海」,更损害香港社会及民生。
新冠确诊者隔离令撤销 病人改往普通科门诊
港府不再向新冠患者发出隔离令,检测呈阳性毋须透过政府网上平台呈报,没有征状的人士可外出或上班。医管局辖下70多间普通科门诊均会诊治新冠病人,每日会预留2千个名额,支援确诊病人。
医管局总行政经理夏敬恒预计,目前推出的新预约系统名额足够,又呼吁病征较轻微的感染者可以向私家医生求诊。
港府撤销隔离令,意味社会已逐步走向复常。回顾疫情过去3年,港府在抗疫路上付出高昂费用。
评论:港府盲目跟随北京做法 为了面子损失惨重
社会学者锺剑华周一接受本台访问指,港府过去紧跟大陆「动态清零」政策,直至去年12月才完全放宽,「与病毒共存」,港府过去一年多的付出,包括斥资兴建隔离设施,几乎全部白费,除了「倒钱落海」,更为香港带来社会民生问题,日后需时间去修补。
锺剑华说:你们(港官)完全不看香港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跟随北京的做法,实际是自己「搵笨」(自找苦吃),就算昨天也还有3千多宗感染个案,当初做那么多事情,都是得几百宗个案,所以整个做法根本是自相矛盾,自掌嘴巴,现在钱付出了不少,经济受到损害,实际上香港的损失不单止政府花了几千亿,社会民生受到严重损害,就算今天取消隔离要求,要克服这些错误的做法造成的损害,都不是一朝一夕,其实香港还要为这些错误的政策付出代价。
8个隔离设施有6个仅使用两个月 河套方舱医院未曾启用
翻查资料显示,疫情至今香港共有8个社区隔离设施,包括6个位于青衣、新田、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粉岭、洪水桥,以及元朗的方舱设施;以及启德和竹篙湾第5及第6期社区隔离设施,在4个月内迅速竣工,以作为备用设施协助应对第5波疫情。当中竹篙湾社区隔离设施先于2020年4月启用,其馀大部分均于去年3月才落成,并在5月已全部停运。而启德社区隔离设施,则在去年8月才开始启用,不过至今亦已转为备用。另外,同样由中央援建的落马洲河套区中央援港应急医院于去年4月时已完工交付,惟其后一直空置,至今从未启用。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本月18日书面回覆立法会议员提问指,在高峰时期,个别隔离设施的入住率最高达9成。现时竹篙湾社区隔离设施仍在使用中;而其馀7个社区隔离设施,则处于备用状态。
对于港府有何计划处置隔离设施?卢宠茂本月中表示,特区政府会积极考虑把已确定不再需要用以应付疫情的社区隔离设施,逐步有序地转作其他非抗疫用途的可行性,以善用珍贵的土地资源,推动社会的复常。
发展局:结算工作正在进行中
不少市民关注,这些项目用了多少公帑,如今撤销隔离令会否造成浪费,不过港府至今未有公布花了多少钱在兴建隔离设施及方舱医院上。
本台周一向发展局查询,对方回覆指,除了落马洲河套区的社区隔离及治疗设施是由中央援建外,其他8个地点的社区隔离及治疗设施是由特区政府负责兴建及承担建设费用。有关设施已于去年3月至6月相继完成,而合约的结算工作正在进行中,工程开支的资料有待确立整合。
本台周一向保安局查询,过去3年的社区隔离设施使用率,至截稿前未获回覆。
港府3年耗6千几亿港元抗疫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正就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展开谘询,他周日(29日)在网志指,疫情3年来,政府支出6千多亿港元,财政收入亦减少,令2020/21年度出现历来最高2千多亿元财政赤字,本年度赤字预计也将达1千多亿。
他预告下个月发表的《财政预算案》,可能有一些推出多年的纾缓措施要调整,但会尽可能减低对弱势社群的影响,期望市民谅解。
周一新措施实施后,医管局表示,若患者属高危人士或出现明显病征,应尽快求医,留在家中休息,避免外出。学生检测阳性,不应回校上课,直至快测结果呈阴性。确诊者如需要取得病假证明书,可向私家医生或到医管局普通科门诊求诊,医生会按照病人的临床身体状况决定。至于正在身处隔离设施的人士,周一起可获安排有序离开,不需要等快测阴性结果;但有需要人士,仍可选择入住社区隔离设施,最多可以逗留7天。
记者:董舒悦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