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難抑學童自殺風潮 分析:資深老師流失難以識別「高危學生」

2023.12.13
疫後難抑學童自殺風潮 分析:資深老師流失難以識別「高危學生」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2023年11月進行「學童自殺與求助研究」,了解學生對自殺的看法及求助情況。
張仕仁攝

數據顯示,香港今年截至11月已錄得306宗學童輕生個案,37人死亡。香港基督教服務處11月進行「學童自殺與求助研究」,有校長坦言,資深老師流失,加上疫情間減少師生接觸,令學校難以識別「高危學生」。

9成學童不找社工、家長傾訴 輕生者未留遺言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11月進行「學童自殺與求助研究」,由服務處的社工與150名中學生面談。服務處研究指出,受訪中學生最多來自中三(25.3%),最少中六學生(6.7%),有多於五成半學生未有接受學校社工的輔導服務。調查結果顯示,有約9成學生面對負面情緒時,未有向社工或家人求助;另僅約一成人會「尋求老師或社工協助」,而受訪者對於尋求「老師」協助的意欲偏低。

圖2.jpeg
服務處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主任鍾慧妍表示,有6宗自殺身亡個案,均無留下遺書,無法知悉他們輕生的原因。(張仕仁攝)

根據服務處研究顯示,學業問題(72.7%)、家庭關係(48.0%)及人際關係(26.0%)是最多學生認為引致自殺的原因。研究又指出,學生尋求他人協助的主要顧慮為「擔心傳開或被嘲笑」、「怕被批評或追問」及「不被理解」。

服務處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主任鍾慧妍表示,他們在2020年至今共處理6宗自殺身亡個案,雖然經分析後,學生均受長期生活苦況,例如為單親家庭、貧困或與家人關係欠佳,但這些學生在自殺前均未作出高危行為,輕生前亦未有留下遺言。鍾慧妍認為,他們在旁人眼中的形象正面,令人難以辨識他們的情緒。

鍾慧妍說:「這些學生在校內的表現是毫無異樣,據他們的老師、同學形容,他們成績可以、品行可以、幫得手,甚至有老師形容是樂觀的。總括而言,他們就是被形容為不起眼的學生。至於家長形容他們是可以自己處理好自己,好生性的子女,可能這些正面形象,亦會令旁人難以辨識他們,亦都令到他們難以踏出求助的一步。」

鍾慧妍表示,學生與成年人建立互信的關係十分重要,有助於他們容易敞開心扉,易於向別人尋求協助。

鍾慧妍說:「我們認為,與身邊的成年人有一個穩定與信任的關係,才是一個最基本的條件,令他們可以一層一層由外去到內地打開心扉,傾訴他們的困難。」

老師流失 難保持質素

天主教慈幼會中學校長李建文出席分享時表示,疫情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接觸減少,從而影響他們與老師建立關係,因此建議政府為學校創造條件,讓師生之間重建信任關係,有助及早識別有需要學生。

李建文說:「老師流失已經不是今年的事,過去幾年其實都有發生,我認為大家都會容易理解得到,在一個機構中,如果持續地有數年時間有工作人員流失,其實對整間公司的質素,往往或多或少有影響,就如同學校一樣。」

圖3.jpeg
天主教慈幼會中學校長李建文強調,教育工作者需要社會對他們更多的支持。(張仕仁攝)

日本過半學生自殺個案「原因不明」

香港自殺率自2020年起呈上升的趨勢,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曾估計,2022年自殺率將較前一年增17.9%,平均每10萬人就有14.5人自殺,認為數字升高與第五波疫情有關。

疫情引發的「後遺症」,同樣在日本發生。據《朝日新聞》報道,2022年中至2023年3月中,錄得歷來最高的學生自殺數字,共514名中、小學生自殺,其中7成為高中生(即香港中四程度)。當地的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分析,疫情是學生自殺率飆升的主要原因,因疫情間失去了體育、音樂課,欠缺多元發展,令學生只能夠專注學業成績,一旦成續不好,便怪責自己。

早於疫情第二年,日本文部科學省於2021年做了全國大學自殺研究,調查範圍達932間大學,訪問279萬學生,331名大學生自殺,即平均每10萬名大學生便有11.8人自殺,自殺高峰期發生在開課的4月與9月,超過一半自殺個案是「原因不明」,近兩成個案因學業與前景不明而自殺。

記者:張仕仁 編輯:溫曉平 網編:程皓楠

----------------------------------------

防止自殺求助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生命熱線:2382 0000

明愛向晴軒:18288

社會福利署:2343 2255

撒瑪利亞會熱線(多種語言):2896 0000

東華三院芷若園:18281

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 7350

利民會:3512 2626

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http://www.openup.hk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