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基建债券」认购额不足成13年来首例 分析形容「响起警号」

记者:梁铭康(英国)
2024.12.09

香港政府最近发行的「基础建设零售债券」,出现了自港府发行零售债券13年以来首次「未足额认购」。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周日(8日)在一个电台节目回应时认为毋须忧虑,因为机构投资者超额认购「三、四倍」。但有评论认为,今次散户可能因不希望鼓励港府以发债当收入而却步;在港府深陷财政危机的同时,市场对政府债券反应冷淡「响起了警号」。

13年来首次有政府零售债认购不足 陈茂波:完全唔洗忧虑

港府上月宣布发行「基础建设零售债券」供市民认购,为「北部都会区」等基建工程「筹旗」,并于上周五(6日)截止认购。港府随后公布相关数字,初步资料显示只有约12.8万人认购共值约178.5亿元「基建债」,低于200亿港元发行限额,预料最终将只能发债178亿。

今次是港府自2011年推出通涨挂鈎零售债券(iBond)以来,除只限长者认购的「银债」外,首次出现未足额认购的情况。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周日(8日)出席《商台》节目被问到市场对「基建债」反应冷淡的看法时,认为毋须忧虑。

陈茂波说:「反正我们在机构投资者方面,超额的认购是三四倍。所以我们今年要筹的一些债券金额,是完全不用忧虑。」

2 (7).jpg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周日(8日)在《商台》节目指金融机构对同款债券超额认购超过3倍,认为「唔洗担心」市场对零售债券不感兴趣。(香港电台)

政府发言人上周五亦提到,政府以投标方式所发的基建机构债券,投标金额是发行额约3至4.5倍,所以整体而言,政府债券仍受市场欢迎。陈茂波又指理解有投资者会觉得「搞一大轮才分得十万元」,认为坊间有其他回报更高的投资选择。

港府将每年削1%经常开支 料「三几年」后才收支平衡

面对今个财政年度预料将录得逾千亿元赤字,陈茂波亦交代了除举债度日外,港府未来的「财政整合计划」。

他说:「主要是要削减政府部门的开支增长,在人手方面,我们就冻结在2021年3月的水平。此外政府部门之前也宣布,在今年开始我们削减经常开支每年1%……我们觉得整个财政平衡,大概需要三几年。」

评论:港府拒正视问题 应考虑削公务员编制、公务员减薪

陈茂波将政府财政问题归咎于利率高企导致楼市交易减少,影响印花税收入;以及企业仍处疫后恢复期,造成利得税减少等因素。前有线财经台台长颜宝刚认为,陈茂波上任财政司司长时香港财政储备有超过1.2万亿,但港府至今仍然不愿承认出现结构性财政问题。

颜宝刚说:「现在他(陈茂波)输了我们一半的财政储备,当然有部分理由是因为疫情,但是疫情过后也看不到政府有任何所谓开源节流的措施。现在每个部门削减1%经常性开支,完全是帮不了的。所以现在应该也有不同的意见,包括立法会也有人提出,公务员是否需要削减编制;以至好像仿效2003年梁锦松年代,我们有公务员减薪这些方案,应该出来认真讨论。」

认购不足或因市民欲作表态

至于市场对「基建债」的反应则出乎颜宝刚的预料,对比起2021年零售债券获超过70万人争相认购,他形容今次认购人数「强差人意」,但回报吸引力不大并非唯一原因。

他说:「我也见到有些朋友留言说,过去每次都有买零售债券的,但是这次不想买了。为甚么呢?是因为觉得不想鼓励政府,在现在的财政状况下再增加发债,用发债当收入去反而令财政问题加深,而且不止一个朋友这样说。似乎也反映到有部分市民意识到香港财政问题是不能持续下去,大家都开始觉得,是否应该在认购基建债券上做一个表态呢?」

颜宝刚:市场反应冷淡响起警号

虽然港府要金融机构「揼心口」认投债券并非难事,但颜宝刚指,今次市场对政府零售债券的反应「响起了警号」。他说:「陈茂波也说明了,这些基建债券集资的金额不是用政府的经常性开支,而是用一些特别的基建项目,包括现在市场讨论了很多的『北部都会区』那些片区开发。未来如果这方面的资金不到位,发展商也没有信心去参与的时候,是不是最终又是政府负责所有开支,用尽香港人的财政储备,去做这些所谓『大白象工程』呢?」

3 (2).jpg
财经评论员颜宝刚认为,港府要金融机构「揼心口」非难事。有港媒报道,香港公司「耀才证券」向全体员工提供每人5手免按购、免利息的「基建债」。该公司曾「拍心口」声称,「基建债」认购人数「定必超过『银债』」。(梁铭康 摄)

陈茂波则指,要解决经济问题,未来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与时并进」,提升金融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培育新产业,包括支持创科产业发展。

编辑:温晓平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