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調整今年財赤估算至1千億 分析:港信貸評級或會被下調

記者:陸南才(台北)
2024.12.02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一(2日)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上,首次將本年度香港的財政赤字估算,調整至1000億元左右,比年初財政預算案估計的481億多逾倍。香港由2020/21年度起,過去6個財政年度,有5年陷入財赤。政府原本預算到2025/26年度可回復盈餘,但陳茂波已改口說「有信心三數年內恢復平衡」。在開源無方、節流無力的情況下,政府的財政黑洞會把香港帶到怎樣的境地?分析指,除了信評級會被下調,最壞的情況,是不打算離開香港的市民也對政府失去信心,到海外開戶。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計及發行債券收入及償還到期款項後,初步估算2024/25年度的綜合赤字大約1000億元,高於今年《預算案》時預計的481億元。」

香港庫房赤字問題正被建制派議員放上立法會議程。(法新社資料圖片)
香港庫房赤字問題正被建制派議員放上立法會議程。(法新社資料圖片)

政府財政流血不止,一早已經寫在牆上。是否有需要調整今年財政預算案的估算,10月發表施政報告時已遭連番追問;到11月有立法會議員提出書面質詢,指本財政年度首5個月,若未計算發債收入,港府財赤超過2010億元,指「情況令人擔憂」。陳茂波周一(2日)在立法會,終於承認預計今年財赤再破千億元。

保險界陳健波:「與97-98年度相比,現時政府的收入增加了125%,但支出增加了300%,你當政府收入跟個人一樣,收入增加得少,但開支增加更多,一定有問題,」

選委會吳傑莊:「我們都關心赤字情況,因為影響信評級。」

財政預算案估計的330億元賣地、補地價等相關收入,至10月底只有37億元,達標無望。

但陳茂波仍是那一句:「具體的舉措,我們探討完畢,會適時向大家交待。我們的赤字大概可以在三數年內恢復平衡,我絕對有信心。」

財政儲備未12個月乾塘

財政黑洞遇上經濟下行,陳茂波強調以「節流為主、開源為副」,以免對市民造成震動。但節流措施除了「維持公務員編制零增長」,再無其他板斧。開源方面,亦只有一些細眉細眼的措施,包括實施「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標準稅率兩級制」、物業差餉累進制、恢復徵收酒店房租稅、以及增加商業登記費等,預計每年為庫房增加數十億元收入,相對千億赤字,是杯水車薪。

至10 月底,香港的財政儲備已跌至5,709億,相當於12個月的政府支出。比起2003/04年度的13個月,情況更嚴峻。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前助理教授黃偉國表示,正常做法是削減公務員編制及薪酬,以至醫療、教育、社福等主要開支,即是回到2001年至03年、梁錦松任財政司司長的年代,「現時政府究竟有沒有能力處理財政問題?其實現在財政問題,根源在現在這個政府。」

若政府繼續無視財赤問題,將會影響香港的信評級,「理財的表現,我相信是個很重要的因素。政府有沒有盈餘,或者就算有財赤,有沒有相應措施去處理,都很重要。如果你看到陳茂波在這三方面,都沒有很明確的路線圖, 我們相信陳茂波在來屆、兩年半後都不會再做財政司司長,不如就算了,甚麼都不要做,或者隨便做便算,我相信信評級都會考慮這些政治風險因素,令到香港的評級,有可能在未來這兩年不斷降低。」

以發債掩飾財政問題

更嚴重的是,1000億左右的財赤估算,已是「先洗未來錢」。政府2024/25年預計發債1200億、還債242億,得來948億收入,以支付基建開支。未來3個財政年度,政府每年再發債1350億元。但有借有還,政府要償還的款額逐年增加,到2028/29年,就達到「還債高於發債」的情況。

按現時估算,政府要償還的款額逐年增加(粵語組製圖)
按現時估算,政府要償還的款額逐年增加(粵語組製圖)

新民黨何敬康:「我本人不樂觀,政府的主要措施都是用『現金收付制』的會計方法、用借貸收窄財赤。特區政府有何計劃去還錢?」

還債高於發債,意味著政府更不可能回復收支平衡。黃偉國指,最壞的情況,是市民對香港失去信心: 「 會不會連小市民都覺得對香港的財政體系、銀行體系沒有信心,連一些不打算走的香港人,都去外國開戶口,繼續錢向外國,會安心一點呢?」

違反基本法「量入為出」原則

《基本法》第107條列明,政府財政「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目前政府的財政紀律,是公然違反《基本法》嗎?黃偉國稱,「自從有《國安法》之後,已經沒有《基本法》了。這件事最多是媒體對特區政府理財表現的一個最大批評,就是它破壞《基本法》量入為出的原則,但是特區政府也不會有任何後果。」

黃偉國指,當年《基本法》這些條文的設計,是出於政治需要,多於實際怎樣履行「量入為出」的政策。

編輯:溫曉平 網編:池煥衡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